社评:保就业有必要 香港须着眼新经济

时间:2020-09-18 07:47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明报社评

香港今年6月至8月失业率为6.1%,与5月至7月数字相同。失业率未上升,并非就业情况好转,事实上,失业率为滞后数字,最新失业人数也有所增加,说明新冠疫情之下,劳工市场仍然十分严峻。另外,新冠疫情对一些经济环节以至经济结构,或将带来改变,政府采取纾困措施“保就业”的同时,宜应有前瞻性视角,在新经济领域投放资源,确保竞争力不致因为环境改变而弱化,为催生新产业创造条件。

失业人数增加5800

就业不足17年新高

据统计处数字,6月至8月香港总就业人数增加约3400,至约364万人,虽然失业率未上升,失业人数还是增加了5800,至约24.8万人;另外,就业不足率上升了0.3个百分点至3.8%,这是17年前SARS之后新高,人数则增加约1.3万,至约14.9万人。从失业人数和就业不足所见,香港就业情况实际上“恶化”。

香港第三波疫情始于7月上旬,政府随即收紧社交距离措施,各行百业经营再遭重击,例如与消费及旅游相关行业,即零售、住宿及膳食服务业,合计的失业率较上次微升0.1个百分点至10.9%,是SARS后的高位,多个其他行业就业不足情况恶化,尤其运输业、保险业及教育业。就业市场数字一般滞后,特别是新冠疫情挥之不去,昨日香港6宗本地确诊个案,有3宗不明源头,正值疫情纾缓放宽社交距离规管之际,说明疫情有反覆隐忧,对就业市场构成的冲击,不应掉以轻心。

新冠疫情以来,政府先后投入约3000亿元,救人救市,这笔巨资相当于香港GDP约11%,其中三轮抗疫基金投入超过1000亿元,支援受重创行业,使它们暂时不致结业或裁员,结合其他措施,对稳定就业市场,起到一定效果,否则失业率不会停留在目前水平。不过,第二期保就业计划与首期比较,约有7000个雇主不再申请工资补贴,是否他们捱不住已经倒闭,抑或避免受规管,准备裁员,下次就业市场数字将会反映出来。

经济前景与就业景况息息相关,即使年底或明年初新冠疫苗投入使用,全球或许需数年才可以完全摆脱疫情困扰,因此中长期而言,政府在济民纾困保就业方面,很大可能仍须投入资源。政府原有约1.1万亿元财政储备,现在剩下约8000亿元,考验着政府如何善用资源发挥最大效益,使香港渡过今次难关,甚或在危机中掌握机会。预期未来数年,香港财政收支也不会充裕,资源有限之下,政府需留意两方面。

首先,保就业计划为求快捷简便,申请门槛很低,容易出现不公平等争议,政府资助行业对象需要精准,尽力防止滥用,若有雇主取巧走法律罅,应该严肃跟进。其次,政府应有前瞻思维,对新经济领域投入资源,掌握疫后可能出现的经济景况。

疫情揭示科技重要

新经济苗头已显现

政府先后推出三轮保就业计划,使企业尽量不倒闭、不裁员,绝对有必要,设若政府不介入,短时间有大量市民失业,冲击社会稳定,这是失职。不过,这种紧急资助只能达至一个效果,就是阻止失业大军不会即时急增,保住就业数字不致过度恶化,对于所属行业和打工仔没有增值效果。事实上,须注意当新冠疫情受控,经济活动恢复之后,一些传统行业、工种是否还会存在,是一个疑问。

同样地,新冠疫情影响所及,迄今所见科技在实用上一枝独秀,例如疫下人与人之间减少接触,遥距开会设施需求涌现,网购等业务急剧增加,类似现象揭示疫情落幕之时,一些工作岗位、行业以至产业将冒起,成为新经济组成部分。新冠疫情突显应用科技的重要,若未能把握,竞争力将会落后。审视目前投资市场资金走向,可见端倪。

近年,香港竞争力滞后,与科技领域未能与时俱进有关。以“聪明城市”又或“智能城市”(Smart City)为例,行政长官在2015年施政报告已经提出来,并以九龙东为试点,研究可行性,但是5年过去了,不知道有什么进展,抑或已经不了了之?新经济是未来,即使传统经济领域,在科技冲击下,也需要改弦更张,才有望生存。新经济、应用科技亟需新基建,内地应对疫情,视新基建为投资重点,例如加快全面铺设5G基站,就是为开展新经济部署。下月中旬,特首林郑月娥将提出她的第四份施政报告,如何带领香港走出疫情,固然重要,如何掌握疫下折射出来的新经济苗头,同样重要。香港必须掌握未来,否则会更加滞后了。

赞一下
(5)
83.3%
赞一下
(1)
16.7%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