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台湾的“中美双循环”战略

时间:2020-09-08 08:24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旺报社评

“双循环经济”成为中国陆舆论热门话题,外界都在讨论“内循环”是否意味大陆重回闭关锁国道路。针对外界疑虑,习近平亲自出面重申,开放之门绝不会关上,大陆会以更高水平的开放因应反全球化、保护主义的逆流。

如果说大陆高层释疑还只是“说”的层面,那么大陆日前举办首届“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服贸会)”,决定在北京设立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验区,就是在“做”的层面释放明确讯号:大陆“双循环经济”内外缺一不可,绝无可能退回毛时代计划经济、闭关锁国的老路。

受疫情及两岸关系等影响,台资企业并未大规模参加首届“服贸会”。尤其“服贸”对台湾来说有一种特殊而微妙的意味,至今仍是一个敏感话题。当年马政府争取服贸,就是为了让具显着优势的台湾服务业,比其他各国更早进入大陆市场、抢占先机,但后来的发展无需多言。如今大陆已敞开大门欢迎全球服务业进驻,机会一旦错过就不会再来。

新冠疫情和中美变局,是驱动大陆提出“双循环经济”的两大重要因素。北京此时重新思考、布局内外两大循环之间的关系,具有中长期的战略意义。对任何一个经济体而言,如何处理现阶段国际政经情势下的“双循环经济”,同样是一大考题,台湾更是如此。

台湾“外循环经济”远比“内循环经济”重要,相信哪个党派、阵营,都不会否认这个事实。台湾永远不可能退回到一个自给自足的“内循环”小岛,这种“左胶文青式”的乌托邦想像,绝无可能成真。但问题在于,民进党执政下,台独一定会对两岸经贸关系造成干扰和冲击,特别是目前“网红政治”、“网军治国”氛围太浓,经济议题被高度政治化,于是浮现出两种迷思:

第一种迷思是“大陆经济施压无用论”。这种逻辑在于,台湾有强大“内循环”支撑,即便对陆“外循环”因政治问题生变,台湾经济撑得住、损失也不多。代表观点有“ECFA终止对台湾最多5%影响”、再如“停止陆客自由行对台湾毫发无伤”等。的确,今年上半年,台湾在疫情和两岸紧张的逆境下,交出亮眼的经济成绩单,这归功于两岸贸易的不降反增,绝对不是“内循环”的功效。

不过,民众未必直接感受到“外循环”的存在,看到的是“三倍券”被一抢而空、花花绿绿的文旅补贴、夜市人潮等盛况。其实,这和民进党擅长的“烟火经济”有关,政府以建设巨蛋、文化中心、景观步道等为名义“营造幸福感”,似乎就构成“政绩”的全部。民众看一场烟火秀、听一场演唱会后当然很开心,却未见到背后的债务危机,也淡忘了政府调节经济分配的应有责任。可见,基于“烟火经济”的“内循环”其实不堪一击。

第二种迷思是“亲美远陆动态平衡论”。这种逻辑在于,台湾“外循环”是可选择、可转换的,只要外贸重心向美、欧或“新南向”国家倾斜,台湾就可以一步步稳妥地摆脱对大陆经济依赖,从而实现经济上的独立自主。上述观点更多见诸台湾菁英乃至决策层,某种程度上已经变成蔡政府对外经济布局的一环。

这个理论从表面上、逻辑上都说得通,但最大问题就是和现实脱节。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政府决定开放美猪进口之后,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必须要面对美国最大猪肉生产加工商“史密斯菲尔德”被陆企全资收购的现实。蔡政府围堵爱奇艺、淘宝,却要迎接“陆资美猪”大摇大摆进入台湾市场。这再次说明,台湾如果陷入政治窠臼,试图搞“去中国化的外循环”,最终只会陷入“死循环”。

大陆和美国对台湾经济都非常重要,中美对抗激化情势下,台湾应有自己的经济战略。面对大陆,应以“维持现状”的精神处理两岸经贸议题,不要动辄以“国安”之名干扰两岸经贸,面对美国,也要不卑不亢,守住台湾核心利益。

台湾既要维持对陆经贸依赖高达4成的“大循环”,也要开拓对美在高端价值链上的“小循环”,“中美双循环”战略才是兼顾理想和现实、平衡对陆与对美的最佳选择。

赞一下
(33)
68.8%
赞一下
(15)
31.2%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