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望:后安倍时代鹰鸽之分的迷思

时间:2020-09-03 23:24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作者:张望

8月28日,执政长达7年之久的安倍晋三突然辞去日本首相!

一时之间,不少分析把焦点聚集在后安倍时代自民党各个候选人的历史观和对华观,字里行间似乎潜藏着一种逻辑:对华友好的候选人(如前干事长石破茂)有利中日关系,而对华态度强硬的候选人(如防卫大臣河野太郎)恐不利中日友好。然而,这样简单化的解读方式是否恰当?

2012年,安倍晋三二度出任首相。这名自民党内货真价实的鹰派,上任伊始曾引起中国舆论的警惕,恐其继续参拜供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煽动日本民族主义情绪。然而,正是这名曾被视为危险的政治家,在任期间中止参拜靖国神社,并在2006年实现了中断以久的中日首脑会谈。安倍晋三的案例,引出一个重要问题:日本首相个人的历史观和中国观应否成为观察日本对华外交走向的决定性指标?

“鹰派”首相向中国让步

安倍8月闪电辞职后,有分析习惯性地将几名首相候选人区分为鹰派和鸽派,或是亲中派和反中派,然而其区分标准为何,并不明确。定义鹰派,如果说以参拜靖国神社为标准,那促成1992年日本天皇访华的日本前首相宫泽喜一也应算是鹰派。据前日本遗族会会长板垣正(甲级战犯板垣征四郎的次子)在《靖国公式参拜的总结》(展转社,2000年)一书中披露,基于和遗族会于1991年的选举约定,宫泽1993年4月曾秘密参拜靖国神社。可见,把参拜靖国作为鹰派标准,是不准确的。

其次,历史证明,被标签为“鹰派”的日本首相的对华政策未必趋向强硬。再以靖国问题为例,中曾根康弘、桥本龙太郎和安倍晋三在出任首相前都是参拜靖国神社的死硬派。中曾根1970年代曾积极推动国家护持靖国神社的立法活动;桥本1990年代曾出任日本遗族会会长,推动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安倍2007年出任首相前曾多次在靖国问题上指摘中国干涉日本内政。然而,3名日本首相面对北京的压力,最后都选择对华妥协了。

参拜靖国与否 不止关乎对华

为何“鹰派”首相停止参拜靖国神社?常有意见认为这是日方出于维护中日友好大局和国内进步力量反对的结果。然而,史料显示,日本首相的行为理性周密,参拜靖国与否是基于国际和国内政治背景下的精密计算:前首相中曾根的让步,据他自己回忆,是出于当时冷战时期日本联华抗苏的大战略;桥本的退让,和维护包括社民党在内的执政联盟的稳定和1996年国会选举有关。至于安倍于2006年的妥协,据日本政治记者清水真人在《首相的挫折》(日本经济新闻出版社,2009年)一书引述前官房副长官下村博文称,是2007年参议院的选举策略。据称,安倍当年原来的目标是要连任首相两期,执政6年。2006年安倍上任初期决定暂不参拜靖国,是希望利用访华外交成果争取党内及民间反对参拜的势力。所谓维护日中关系友好,不过是安倍的政治说辞。2007年卸任首相后,安倍年年隆重参拜靖国神社。

内政牵动外交 勿简化

把日本首相候选人区分为鹰派和鸽派,一厢情愿地认为鹰派首相上台不利中日关系,鸽派首相上台有利中日友好,是中国舆论对日认识的重大误区。在微观层面,我们需要把握日本对华外交的规律,重点观察“首相候选人/未来的首相”所面对的“国内/党内”政治形势。内政基础薄弱的首相往往会对外强硬,如2001至2004年被党内桥本派围剿的小泉纯一郎;而内政稳固的首相则有回旋空间向中国让步,例如2014年以后的安倍晋三。从这一意义来看,在目前阶段观察自民党各候选人的历史观和对华观是远远不足的。9月自民党总裁选举后,在微观层面系统性地分析下任日本首相的“国内/党内”政治态势及其对当前世界形势和中美日三角关系的认识,才是重中之重。

日本早稻田大学国际教养学部副教授

赞一下
(4)
10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