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时社论:“中印见血”对台海的启示

时间:2020-09-03 23:20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中时社论

中印再起边界争端,是否重现今年6月的流血冲突不得而知。上一次冲突,印方以20人伤亡为代价,大陆未公布具体伤亡情形,但后来网络流传照片显示,解放军曾为阵亡人员举行葬礼,墓碑将此次冲突定性为“对印斗争”。

这是自2001年中美撞机意外事件后,解放军首次“战斗死亡”事件,也是对越战争40年后,首次与外军具规模的流血冲突,竟然在中印之间爆发,其实令人意外。众所周知台海被视为“火药桶”,但两岸自八二三炮战后未再出现大规模军事冲突,1979年后更进入和平发展阶段。两岸当下紧张情势,中印争端应具有反思和警示意义。

蔡政府连任后,并未动摇《中华民国宪法》、《两岸人民关系条例》等两岸关系的基本原则架构,但几乎可以确定的是,在对外关系、涉外安全领域上的开展与深化,对北京而言已是百分之百的“严重挑衅”。近期大陆《环球时报》的连续几篇社评,折射出北京的思考与情绪。

大陆对台湾仍留余地

首先,《环球时报》涉及台海局势的社评,几乎每篇都提到《反分裂法》和武统。这是一个讯号,意味着蔡政府拓展国际空间的举动,距离大陆认定的“踩红线”已经愈来愈近。蔡政府认为只要不动宪政体制下两岸定位、不碰统独公投,就可以避免大陆“师出有名”,这个想法恐怕已经是一厢情愿。

其次,《环球时报》多次讨论解放军军机直接飞跃台湾领空、对台军事高压常态化的可能性,说明大陆军方早有准备,就等层峰拍板。而北京决策层拍板的依据,就视美台关系紧张进展而定。实际上,去年大陆军方就已打破海峡中线的默契,今年的施压进一步增强,也是认准了台湾料不会开第一枪。

不过,正如《环球时报》所言,北京自知对台军事施压强度愈大,擦枪走火乃至演变为战争的风险也就愈高。故《环球时报》摆出“避战不畏战”的姿态,希望在强硬表态之余,仍透露出北京不希望台海冲突的苦心。因此,《环球时报》的一连串表态固然有对内宣传需求,但对外释出的微妙讯号,更需要精细化把握和理解。

观察陆方政治语言,“没说什么”往往比“说什么”更加重要:第一,《环球时报》社评虽然对台气势汹汹,但并没有说以经济制裁、终止两岸交流作为反制,说明大陆试图把“台独”与“台湾人民”区分开,军事施压和经济制裁未必挂钩。第二,《环球时报》点了蔡英文的名,却没有点特朗普的名,而大陆官方也未曾把痛批李、扁的待遇复制到蔡英文身上,说明大陆对各方仍留有余地。

相比之下,北京在中印争端的态度,显然没那么不客气。尽管官方仍希望双方透过谈判和平解决,但《环球时报》同时放出狠话,一旦发生冲突必然坚决反制。区别在于,相较印度国内反中民族主义高涨,大陆并未出现大规模的反印民粹,对印强硬的论述大多基于维护主权领土之原则,并非出于民族情感。

中印边界争端和台海统独矛盾,虽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议题,但在目前美中结构性冲突的宏观情势之下,两者具有可比性。中印冲突、台海矛盾,都变成美方眼中一切有利于制衡大陆的正面因素,故北京应对上述问题的背后,一定要纳入中美关系的通盘考量。

但是,中印争端并没有那么复杂。首先,印度以边界议题挑起冲突,多半还是消化和转移内部疫情失控、经济衰退、政府威信下降的政治考量,但台海两岸反而是疫情控制较好、经济恢复较快的地区,北京和台北的最高执政者目前的权力和声望是非常稳固的。

其次,中印关系的本质决定了边界议题的“上限”就是流血冲突,但台海矛盾的敏感性决定了一旦“见血”就立刻演变为全面战争,一发不可收拾。

蔡政府需要正视北京传来的明确讯号,正视台海军事冲突一触即发的事实。大陆当然深知民进党无力也无意愿推动“法理台独”,也有足够定力和理性看待台湾与西方国家“擦边球式”互动交往,但美台军事安全合作的“既成事实”已令大陆认为迫近红线。

台海绝不能“见血”,否则就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悲剧。中美台三方都尚未做好台海“见血”的准备,谨慎才是最好的选择。对台湾来讲,蔡政府必须拿捏好美台军事安全合作互动的分寸,平衡好两岸、台美两组关系,尤其在经贸交流与民间情感方面,需要有所作为,才能缓解两岸紧张氛围,安渡美国总统大选前的“高危期”。

赞一下
(69)
87.3%
赞一下
(10)
12.7%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