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40年创造奇迹 香港印记沧海桑田

时间:2020-08-30 08:30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明报社评

上周三(26日)是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的纪念日,也许是为迁就国家领导人的行程,当日深圳并无大锣大鼓的纪念活动,但作为深圳的近邻,港人对这个隔篱邻居40年的变迁可谓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从40年前的一个边陲小镇,到今日成为全球知名的创科之城,深圳的发展称得上一个奇迹,而从过往摸着石头过河的“探路者”,到今时今日的“示范区”,深圳的发展亦折射出中国模式的发展历程。

从排头兵到示范区

先进智能成功标志

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批准设立经济特区。深圳特区在建立后的首个10年,被官方定位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邓小平要其发挥“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和对外政策的窗口”作用;第二个10年,增加了“争当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示范地区”的定位;30年时,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则要其“为保持香港和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发挥更大作用”。10年前国务院将深圳的城市定位由“华南地区中心城市”,转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而今天,中央为深圳定的最新目标是“全球性城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按照官方数字,40年来,深圳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从1.97亿元增至26,927.09亿元(人民币,下同),增长1.3万多倍;从最高建筑仅有3层,到逾百米以上的摩天大厦有近千幢。2020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中,深圳拥有8家,营业额与数量都居全球前20位,较大阪、多伦多、休斯敦等城市还多,其中既有恒大、万科等传统产业公司,亦有华为、腾讯、招银、平安等新兴科技与金融公司。此外,深圳还拥有中兴、比亚迪、大疆、华大等一大批大型知名企业。

先进、智能已成为“深圳制造”的鲜明标签,在制造业中,先进和高技术增加值比重已分别超过71%和66%;在第三产业中,现代服务业占比逾70%。而且,深圳九成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九成的研发人员在企业,九成的研发经费来自企业,九成的专利产生于企业,九成的研发机构在企业内,逾九成重大科技项目由企业承担。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7月的数据显示,在2020年全球金融科技专利TOP100排行榜中,深圳5家企业跻身前十,其中平安以1604项位列全球第一。

深圳早期,不过是一个大的加工工厂区,1987年推出鼓励科技人员兴办民间科技企业的政策,才有后来华为、腾讯等公司的茁壮成长。华为创办之初,只是做电话交换机,比亚迪造汽车之前,是一间电池厂。深圳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本世纪初发展亦曾遇到樽颈,当时,一篇〈深圳,你被谁抛弃〉的文章震撼当地,时任市长于幼军与文章作者会面,听取意见,才确定了深圳今日高新科技、物流、金融、文化四大支柱的产业定位。

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先行先试吸引人才

一个城市对企业家和人才的吸引力,才是其成功基石,深圳从特区创设之初,就改革内地传统的人事、工资、户籍、土地等制度,先行先试,出现了内地首家企业自办的股份制银行招商银行、首家股份制保险公司平安保险、首家股份制中外合资企业南山开发等;深圳亦是内地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全市2000万常住人口,登记工商户近320万间,居全国各城市首位。因此,过去10年,深圳有8年是全国吸引外来人口最多的城市,吸引高学历人才的比例在各城市中也数一数二。

与深圳同时设立的经济特区,还有广东的珠海、汕头、福建厦门以及海南岛,而深圳能够一枝独秀,不能不提香港的因素,先是香港产品的北伐,销往深圳;继而是香港制造业北上,转移至深圳;再后来是香港服务业的北移,港人北上消费。今日,深圳不少地方都带有香港的印记,深圳先进的医疗服务是由香港引入的,香港的大专院校亦为大学不多的深圳发展科技贡献不小。

深圳特区成立前的1978年,深圳农民年收入是134元,当时一河之隔的新界农民年收入却是1.3万港元。多年前,港人印象中的深圳,除了华强北的山寨手机商,就是东门的大牌档,加上后来三沙一水的灯红酒绿、二奶村等。

1998年香港成立由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田长霖教授领衔的创科委员会时,腾讯才刚成立。2000年腾讯最困难之际,小超人李泽楷入股20%解了马化腾的燃眉之急,可惜的是,李一年后即将腾讯股份悉数售出,创科委员会后来也无甚建树。今天,深圳已不再是“三来一补”的“山寨之都”,而是平均每平方公里有5.6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平均每日有51项发明专利获得授权、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逾4%的“中国矽谷”,而香港经济还在金融、地产、航运等传统产业打转。40年前,深圳的GDP不足香港的1%,两年前GDP已超越香港,确令人有沧海桑田之感。

赞一下
(41)
83.7%
赞一下
(8)
16.3%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