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敏:习惯是一堵高墙

时间:2020-07-04 08:18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早晨去公司的途中,总会遇到一些运载客工的罗厘,十几位客工挤在狭小的空间,灰色调的制服与马路两旁的绿树红花形成较大的反差。

对本地这道固有的风景线,从没有人提出过质疑,直到冠病疫情暴发。为了保持一米距离,有公司在货车上加上栏板,将客工一一搁开。人们才蓦然发现,一直以来,建筑公司像在运输货物一样运输客工。有不客气者,更指称他们像对待动物般对待这一弱势群体。

从什么时候起,我们习惯了差异性,习惯了见怪不怪,习惯了周遭的不公平?

类似这种约定俗成的认知习惯,早就散落在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包括升学就业、道德评判和生活态度等方方面面,我们不去反思,也不去抗衡,习惯也就成了自然。

拿我儿子为例子,他拿到录取通知书后,并不开心,他与名校的心仪专业失之交臂。在世人眼里,名校有着耀眼的光环,他也不能免俗,他甚至考虑选择名校不喜欢的专业,而放弃选择另一所学校自己心仪的专业。

真的是上了名校,就给人生上了一层保险?答案显然不是,事实证明,名校的学生也有的学无所成,因为选择不爱好不擅长的专业,一些学子学习盲目没有动力,仿佛上了跑道,却断了油,最终也跑不到终点。相反,很多非名校生,在自己喜爱擅长的领域肯钻研,依然能大显身手成为人生的赢家。

没有正确的价值观,习惯用世俗的眼光看待人生,才会给未来增加一道无形枷锁。

近年来,本地的单身人士越来越多,有的是曾经感情受挫,有的是因生活压力,一些人单身久了,本身就自带雌雄同体的属性,习惯自我温暖,自我感动。但还有一类人是因为性取向问题,当社会习惯和自我取向产生冲突,他们也习惯了放弃,偶尔会在情感的边缘游走。

我们没必要质疑这些人的认知习惯,那是个人的选择。可若以为习惯就是合理,或坚持自以为是的习惯,则大错特错。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有几句经典台词,是对习惯的最好诠释:“这些墙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但真正能困住一个人的,不是钢铁铸就的牢笼,而是心中矗立的高墙。”

习惯的那堵高墙,是岁月的鹅卵石砌成的,那些鹅卵石光滑、坚硬,我们用之遮风挡雨,却渐渐活成自己不喜欢的模样。

当然,打破高墙,特别是打破固有的思维认知,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习惯了习惯,则是件可怕的事,就像温水煮的青蛙,临死还不知道悲剧的来临。

前不久,看到画家陈丹青的一个访谈,他提到,当手机让人们更容易表达时,表达容易泛滥,人们也会越来越没有自我。我们的教育也是,家长若习惯教孩子什么是美,什么是成功,其实是在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颇为认同他的观点,对孩子来说,打破习惯的束缚,自己去思考体会,思想的自由,才会带来创造力的自由。对成年人也是如此,我们每天在手机上刷新闻,发表看法,忙得不亦乐乎,但其实是习惯了用公众的眼光看问题,习惯了跟着舆论导向走,最后,人人都成了习惯的追随者和仆从。没有了自我思考的空间,会让我们越来越没有个性和自我。

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工作将被机器人取代,而唯有情感、价值观和创新思维不会被取代,这也是人之所以成为世界主宰的根源。而一旦我们沦为习惯的追随者,没了情感,价值观和创新能力,人云亦云,我们的自身价值连机器人都不如但愿我是杞人忧天。

(作者是电子产业从业者)

赞一下
(4)
44.4%
赞一下
(5)
55.6%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