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至3月20日,由于冠病疫情蔓延到美国,美股四次熔断,跌幅超过30%,创历史纪录。3月以来,美联储两次紧急降息至零、重启量化宽松政策,但市场恐慌情绪不减。
3月23日美联储宣布“无限制量化宽松”(Unlimited QE)政策,购买美国国债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等,向市场注入大量的资金,投资者恐慌情绪才缓解下来,股市触底反弹。美联储要防止股市崩盘,维持金融市场稳定的短期目标算是达到了。
偏离央行职能引争议
值得关注的是,美联储再次绕过银行系统,启动2008年创建的商业票据融资机制,直接向合格的公司发放短期贷款,维护企业的信贷市场的生机。今年6月初,美联储也在二级市场企业信贷措施下,开始直接购买广泛而多样化的企业债券组合,以支持市场流动性和提供信贷给大型雇主,帮助重启企业债券市场。这些都是比较具有争议性的做法。
因为,一来,央行传统货币政策是通过银行系统来调节市场流动性,如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央行一般以“无风险”国债为交易工具,来调节银行系统的流动性。直接向非金融企业发放贷款和购买企业债券,将意味着央行会承担更多的信用风险,偏离了央行传统的职能,也使货币政策带来显著的分配效应,模糊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之间的区别。
再来,直接购买企业债券,也标志央行从传统做为“最后的贷款人”的职能,即进行以高素质抵押品如“无风险”国债的短期放贷给银行,转向为“最后的做市者”。这增加了央行承担的信用与市场风险,也不符合央行向来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做法;因为盈利目的与央行做为金融市场管理者的职能会产生冲突。
虽然基于目前紧急的形势,美国总统特朗普显然欢迎美联储这些拯救经济的非传统做法,但长远来看,货币政策如果成为准财政政策,它可能会影响美联储将来独立运作的原则。比如日后在民主制度下,基于争取短期政绩讨好选民的考量,政府可能会怂恿或影响央行,在短期采取强烈或过度扩张性货币政策,而影响了央行维持物价稳定的中长期目标。
所以,美联储两位前主席伯南克和耶伦最近为英国《金融时报》撰稿时已表示,此类非传统做法必须经过仔细校准,以便在向重要市场提供所需的流动性时,将美联储承担的信用与市场风险降至最低。
“无限制”的底线
美联储这次打着“无限制”量化宽松政策的旗帜,主要还是为了发挥宣传作用,在紧急时刻为市场信心喊话,防止股市崩盘,短期直接的目的,就是要防范金融危机,维持金融市场的稳定。
金融市场稳定后,美联储接下来较可能采取的是零或低利率,而尽量避免量化宽松下过度印钞,以维持国际社会对美元的信心,维护美元国际货币的霸权。
实际上,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6月10日已向市场提供了“前瞻指引”(Forward Guidance),表示美联储会把政策利率维持接近零水平,一直到2022年底,为疫情和封锁冲击下的美国经济提供支持。
首先,在数量上,量化宽松是不可能没有限量,毫无节约的。之前的全球金融危机,美联储大量印新鈔票,已扩大它的资产负债表,从2009年的7000亿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4.4万亿美元。这次疫情,再把资产负债表增加到今年5月6日的6.72万亿美元。
美联储不是万能的超人,它的财务实力不是个无底洞,可以无限量地印钞。就像政府的财政税收是吸取人民的金钱财富,央行在量化宽松下印钞,是消耗国家的信用财富;消耗国家的信用过多,必将影响国际社会对美元的信心。
其次,在时间上,量化宽松是不可能无限期的。首先“量化寬松”不是常规的货币政策,它有一定的副作用和后遗症。比如因为宽松流动性和超低利率,政府为了资助财政配套拯救经济,企业与个人为了生存或高风险投资等,都很难抗拒增加债务的诱惑,导致有些国家很可能出现债务危机。再来,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会造成“金融压抑”现象,因为低利率降低了政府的借贷成本,但国债的超低收益率却损害了代表平民投资者,如养老金和保险金的利益等问题。
所以,一般上量化宽松是在非常时期才考虑采用的非常手段,也可以说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比如由于危机意识,银行对信贷风险特别敏感,放贷意愿特别弱。银行虽有非常充裕的资金,但却囤积资金,没有放贷给企业或家庭,造成所谓的“流动性陷阱”。这时银行系统不能发放贷款刺激经济活动,增加总需求,而造成经济可能面对严重的萧条,央行只好采取这个量化宽松终极手段。
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就曾表示过,伯南克的“钞票直升机”(Helicopter Ben),是在面对严厉经济紧缩时才撒钱救经济的。
“货币战争”
这次疫情衍生了全球“美元荒”在今年3月爆发。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局长孟文能透露,美元资金吃紧的程度,还比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严重。资深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的交易员甚至这么说:“在我30年的美元国债交易经验里,从来没有经历过市场流动性如此紧张。”之后美联储紧急启动与多国央行货币互换的安排,向市场注入大量美元,才缓解了“美元荒”。
“美元荒”反映全球金融系统对美元的过度依赖。为了避免过度依赖美元,而再次面对类似“美元荒”风险的需要,很多国家会更积极探索采用美元以外的替代主权货币,甚至是加密货币作为国际支付与清算工具。
但短期来说,美元地位还是相对的稳固,主因不是美国经济越来越强,而是其他主要的经济体的表现没有相对的出色。欧盟和日本在后全球金融危机时期,总体经济还是低迷乏力;而英国则受到脱欧的拖累。
由于中国的强大经济规模与实力,还有广泛国际经贸联系,人民币最有经济条件,成为另一个国际货币。但在资本项目控制下,目前人民币的国际流动性不强;加上2015年8月11日“汇改”的冲击,当局加强管控国内资金外流,放缓人民币国际化步伐。中国金融市场广度和深度的建设与茁壮,也是必要的金融条件。
还有,其他必要条件如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法律与司法,经济与社会等治理与机制,也要有一定的了解与认同。但可以肯定的是,美国天文数字的国债,加上近期“美国优先”向内的经济政策,和在多个重要国际场合领导缺位,为发展美元以外的国际货币提供了大好契机。
(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客座教授、李白金融学院院长、原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