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保熙:比病毒更可怕 疫情引爆“仇恨海啸”(2)

时间:2020-06-26 07:49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就算是拯救性命的医护人员,在部份国家或地区同样受到歧视。4月底,在印尼中爪哇省苏拉卡尔塔邦卡诺医院工作的三名护士被房东驱逐。其中一名受影响的护士Siska表示早前收到房东的短讯通知,“我刚起床时收到房东的短讯,要求我们立即搬家,因为我们在新冠肺炎的转诊医院工作。”她感到相当困惑,尤其是在此情况下很难找到新的住处。她坦言:“我们感到震惊、失望和冒犯,为何会被这样对待?我希望人们不要污名化医护人员。”

医护遭到歧视攻击的情况,在墨西哥、巴基斯坦和菲律宾亦有发生,甚至造成人命伤亡。墨西哥衞生部副部长Hugo López-Gatell表示,对医护人员受袭和歧视事件绝对不能接受。他认为:“在前线应对(疫症)的医护工作者,恰恰是最有可能提供帮助和最愿意帮助的人,因为参与救护工作而受到攻击。”

疫情中世代之争加剧

社会、经济不平等,加上这场世纪疫情,似乎促成了一股世代分裂风气。去年,网上兴起了“OK Boomer”的“网络迷因”(internet meme)和口头禅,正好代表着年轻人嫌弃或嘲讽婴儿潮世代的想法。疫情期间,更有些青年将新冠病毒戏称为“战后婴儿去除器”(Boomer Remover),在社交媒体上,年轻人感叹上一代不认真对待疫情的警告。同时,较年长的一辈则不满Z世代(泛指生于1995年至2005年的人)在隔离令下继续“饭聚”,继续派对。青年对上一代不满,更认为现今他们所承受的经济恶果,都是上一代遗留下来的。

19岁少女Shannon O'Connor表示:“老一辈的人有特定的思维,与我们这一代的想法有所不同。他们大多不相信气候变化问题或者不信染发的人可找到工作。”新世代则不愿花费唇舌,希望用行动证明上一代的想法有错。

了解网上社群的纽约艺术家兼研究员Joshua Citarella认为,“OK Boomer”大热的原因是它引起整个世代的共鸣,Z世代面对的学贷沉重、不平等现象加剧,网络上的政治两极化亦助长了不满情绪。美国圣路易斯大学心理学助理教授Cort Rudolph表示,“OK Boomer”这类玩笑可能加剧双方压力,“这只会令我们进一步分裂。需要重新关注的是,这并非老一辈对抗年轻一代,而是关乎每个人的事。”

除了跨世代的互相抱怨,哈佛大学社会学系主任Jason Beckfield认为,劳动力不平等可能是疫情中最显着的分歧。只有约三分之一美国雇员表示,过去一年可以在家工作,而且大部份是拥有高薪厚职、良好医疗福利及有薪假期的白领阶层。从事基层工作,如工厂的蓝领工人和搬运工人则没有居家工作的选项,甚至无法享有医疗保障和有薪假期,当中不少人是女性和有色人种。“人们总是因为社会地位(低)而死亡,但通常不会被报道,这揭示我们社会中有大量深层次结构性问题。”

上述的种种社会矛盾及撕裂,或多或少都解释到这场因黑人被警员滥杀引发的示威和骚乱,乘着这股疫情下的“仇恨海啸”,最终演变成一场大骚乱。

人类有能力应对疫情

《人类大历史》(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作者、以色列历史学家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的着作不乏有关人类与瘟疫的探讨,他提出人类的三大天敌:饥荒、瘟疫及战争,监于人类在二十世纪的成就,这三种情况来到二十一世纪已是可控的。他近日接受台湾传媒访问指,人类显然不可能避免有新的传染病出现,这场大流行危机最大敌人并非病毒,而是人类自己心中的恶魔:仇恨、贪婪、无知。

他回顾十四世纪黑死病疫情,疫症带走了欧洲四分之一的人口,当时的人由始至终对病因都毫无头绪,陷入全然的无助。相比起今天,科学家只花了两周确认及完成了新冠病毒的基因排序,研发出检测方式,可见“人类有‘能力’抑制疫情,并不代表人类总是有‘智慧’运用这份能力。”

他认为,如果人们只是把这场疫情怪罪于外人和弱势族群,如果企业只关心自己的营利,或者选择相信阴谋论,要克服这场疫情就会变得难上加难。

“我要求世界上每个人反对仇恨,尊重彼此的尊严,并把握一切机会来宣扬仁慈。”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Antonio Guterres)寄语道。在疫情期间,欧洲各地有亚裔人士蒙着眼,身上挂有写着“我不是病毒,我是人类!不要歧视我!”的纸牌,希望途人可以主动上前拥抱自己。在全球这个艰难时期,仇恨并非唯一选择,正能量更有助令人类从疫情困境中走出来。

赞一下
(14)
66.7%
赞一下
(7)
33.3%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