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红亮
南中国海争议涉及中国与东南亚多个国家,迄今悬而未决。在争议发酵与局势发展过程中,或许外界均会关注到,中马两国相较于中菲、中越在过往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着“相安无事”的状态。不过,这一情形如今似乎正在改变,中马两国在南中国海议题上的关系,有走向敏感化的态势。
根据马来西亚媒体婆罗洲邮报6月3日的报道,中国海警船1123号在琼台礁附近海域,与马来西亚海军与海事执法局“舰机对峙”。这实际上已经并非近半年来见诸于媒体的唯一“对峙事件。此前中马在万安滩以东海域的“船只对峙”,已经在美澳海军及欧美舆论的推波助澜下,为外界广泛关注。
由此来看,中马两国近期在南中国海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不同于以往的变化,事出有因,而又因时值全球疫情持续发展,与中美南中国海大国竞争、权力角逐渐趋烈化之际,在舆论上产生了超越中马南中国海纷争的效应。
在南中国海议题上,中马两国从“相安无事”渐趋走向关系敏感化,这背后与马来西亚近年来的南中国海政策变化,有着很直接的关系。在南中国海政策层面,马来西亚奉行相对“安全”“务实”的做法,因此国内外的观察家在相当长时期内,将马来西亚定义为南中国海问题上的一个“低调务实者”;它在南中国海问题上长期保持着低调的姿态,希望安全地“玩”。
在内容上,马来西亚作为南中国海问题上的低调务实者,所奉行的政策大体包括:
一是并不将南中国海问题,视为是中马两国对话的重要议题;相比之下,更愿意在整体上通过政治对话,推动中马两国务实合作;
二是长期专注于油气资源开发,甚而将此视为马来西亚奉行低调南中国海政策的最重要目标;
三是马来西亚政府并不热衷炒作南中国海纷争,马来西亚国内也没有因南中国海纷争,发生大规模抗议游行;
四是马来西亚对于促进南中国海各方磋商与积极开展预防性外交,持有积极态度,在《南中国海各方行为宣言》(DOC)和“南中国海地区行为准则”(COC)磋商进程中,扮演着相对积极的角色。
正是在这一政策的促进下,在共同推动两国务实合作与维护南中国海局势稳定方面,中马展现出高度的共识。受此影响,中马在过往相当长时期内,保持着“相安无事”的状态。同时,这也在侧面意味着,一旦马来西亚的南中国海政策出现变化,中马两国在南中国海问题上的“相安无事”局面,很可能出现改变。
种种事实也表明,马来西亚南中国海政策,正在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变化。一来,马来西亚在国际法理层面一再提出单方面的主张。2009年马来西亚先后以单独和同越南联合的方式,向联合国提交了大陆架划界案。在10年后,马来西亚2019年12月再次向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提交了一份200海里以外延伸大陆架的提议。
二来,马来西亚虽然依旧专注于油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但在万安滩周边海域开展勘探与开发,却是以往不曾出现的情形。这一海域为中国、马来西亚与越南三方所争议。三来,马来西亚对中国在南中国海有关海域的常规性、机制化的维权维稳举措,日渐持有警惕与不安心理。两国在南中国海有关海域的“对峙事件”也因此发生。基于两国在南中国海关系的日益敏感化,马来西亚开始将南中国海议题视作为中马两国一项突出课题,为此在2019年9月正式与中国建立起双边海上问题磋商机制。
虽然中马双边南中国海沟通机制的确立,符合南中国海议题的“双轨政策”思路,在很大意义上也有利于双方共同维护南中国海安全与局势稳定,但无可置疑的是,这背后同样展现了马来西亚南中国海政策的变化。
马来西亚南中国海政策的变化,是促进南中国海议题上中马关系趋向敏感化的重要原因,但不是中马“南中国海风波”在舆论上得到广泛关注的原因。
马来西亚南中国海政策的变化,并不意味着马来西亚对于南中国海议题的复杂性、敏感性没有足够认识。例如最近马来西亚外长希山慕丁明确强调了各方保持沟通,与共同维护南中国海局势稳定的重要性。因此,中马“南中国海风波”在舆论上产生了超出本身的效应,与全球疫情发展与中美南中国海大国战略竞争不无关系。
正是在这一结构牵引下,美澳军舰在演习期间,有意接近中马“对峙”现场;而美“印太”司令部甚而坦承,美国支持盟国和伙伴为维护自身经济利益所作的努力。不仅如此,美国国务卿蓬佩奥更是声称,“中国正在利用东南亚地区对冠状病毒的关注来胁迫邻国”,并将中国在南中国海的维权维稳举措,视之为“欺凌行为”。
可见,中马南中国海关系的敏感化所产生的影响,已然超出了两国层面;而中马“南中国海风波”实际上构成美国主导和点燃南中国海舆情、形成对华攻势的现场。在这一情形下,南中国海各方在行为上保持谨慎克制,及在态度上保持务实,则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是中国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
广西民族大学中国—东盟海上安全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