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清波
中印双方6月15日晚在边境西段加勒万河谷地区爆发严重肢体冲突,造成人员伤亡,不仅成为国际舆论聚焦的热点,而且美国、俄罗斯已经相继表态,表明此事也引发大国关注,是有可能牵动地区乃至国际格局变化的敏感点。
事情发生后,印度国内官方和媒体持续发声,民间舆情沸腾,“抵制中国货物”等非理性声音上扬。中国方面,尽管官方避谈军人伤亡、有意避免激起民族主义情绪,但舆论也十分活跃。从中国民间和媒体舆论的反应来看,不乏对印度的贬抑之情,认为印度实力不如中国,挑衅中国只会自取其辱云云。不少网民还拿印度防疫形势严峻、社会分化严重、经济发展落后于中国等说事。实际上,这表明中国人对印度还缺乏足够的认知。
中国必须认识到,今天的印度,既不是中国神话小说《西游记》中所描绘的那个唐僧前去取经的遥远国度,也不是1962年在边境冲突中,一度被中国军队打得丢盔弃甲的冒险国家,而是一个充满潜力和活力、正在以和中国媲美的速度快速崛起的大国。
印度的崛起势不可挡。作为仅次于中国的人口大国,印度劳动力资源丰富,经过长期的探索,已经在世界产业链中逐步找准定位,国家发展思路日益清晰,完全可以实现快速崛起。
中国还必须认识到,相对于中国,印度其实还具有其自身的优势。比如,印度的人口更加年轻,相比起现在逐渐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更能吃苦耐劳。印度的政治稳定性也很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顶多是换个政府上台,不会使得国家从根本上出现颠覆、分裂的危机;在国际上也更能获得西方发达国家认同。
印度的电影工业发达,尤其重要的是,电影佳作频现。如果说电影能够反映一个社会的精气神,也体现出印度社会共识增强,主流价值清晰。印度的教育和科技也在迅速提升,其探索火星、一箭多星等技术,甚至走在中国前面等等。在军事上,印度已经是跨过核武器门槛的国家,实力不容小觑。诸如此类,从人口、政治、文化、科教等各方面来说,印度都是一个处于快速上升期的大国。
既然如此,中国就须要对印度的崛起做好准备,包括心理上的准备。而事实上,中国在这方面的准备是很不够的。在民间,许多从未去过印度的中国人,还津津乐道于印度人“用手抓饭”“厕所不够”“贫民窟巨大”“民族众多难以团结”“种姓制度根深蒂固”等等,以为印度还远远落后于中国,却看不到印度巨大的发展趋势。更重要的是,在学界等精英阶层,对印度也重视不够。研究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中俄关系、乃至中欧、中非关系的似乎更热闹;中印关系的研究并非“显学”。
一些具有相当舆论影响力的学者名人,对印度发言充满情绪性,缺乏理性深入的剖析。中印关系似乎只有当两国在边境发生摩擦时,才会成为关注焦点。中国的许多学者和精英还丝毫没有认识到,对中国未来几十年而言,中印关系的重要性不会亚于中日、中俄关系,甚至会深刻影响到中美关系的博弈。
既然印度势必崛起为大国,又是中国的紧邻,中国怎么可以不对它给予足够的重视和了解?印度崛起势不可挡,显而易见。这就可能给中国带来两种截然不同的影响:如果中印关系足够好,则印度的崛起将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市场和发展机遇,并且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亚洲大国,肩并肩携手共进的话,就足以改变人类历史。反之,如果中印关系不够好,中国就会在西南多一巨大强敌,使得中国在处理中日、中美、中俄等大国关系时更加被动,甚至在处理西藏、台湾等内政方面都会受到巨大制约;中国的和平发展和民族复兴,也将面临更多风险挑战。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诚然,中国有自己的国家尊严,在捍卫领土主权方面,绝不可能也不应该对印度作出无原则的妥协让步,也不应该惧怕印度方面的挑衅;但是,在主观愿望上,中国必须把发展良好的中印关系,纳入国家的长远战略考量,放到足够重要的位置。
目前,中国对周边国家的外交理念倡导“亲诚惠容”。诚然,“亲诚惠容”这“四字箴言”,是新形势下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生动宣言,它也确实得到了许多中国周边国家的认同,取得良好的成效,成为地区稳定繁荣的重要理念。
但是,必须看到,对于印度这样的周边大国来说,在“亲诚惠容”的四字箴言之外,中国或许还须要有专门的考量,以更适合中印关系发展的空间。因为,毕竟,作为崛起势头强劲的大国,印度有着比其他中国周边国家更大的发展愿景和需求。
由于都是发展中大国,中印有许多共同或者近似的目标和利益,使得双方可以一定程度的“亲”即睦邻友好、“诚”即精诚合作、“惠”即互利互惠、“容”即彼此包容;但是,同样由于都是发展中大国,中印在获取发展机遇和资源等方面,也不可能完全回避竞争。当这种竞争足够大的时候,就难免会突破“四字箴言”的框架,纵然想“亲诚惠容”而不可得。所以,对于发展中印关系,中国在“亲诚惠容”的四个维度之外,还必须创新理念,考虑新的维度。
比如,这个新的维度,可以是“和”。“和”在汉语里含义丰富,一方面,是中印两国应该始终以和为贵,因为两国都需要和平的环境来加快自身发展。为此,两国应该始终坚持妥善管控包括边境冲突在内的各种分歧,不让分歧变成冲突,破坏地区和平大局。一方面,“和”还是“中国和印度”的意思,就是中国和印度要相互尊重、彼此支持、合作共赢,起到“1+1”等于乃至大于2的效应。
显而易见,一旦“中国和印度”的理念得到落实,双方在面对与美国、日本、俄国、欧洲等强国的关系时,都将更有底气,更能捍卫和争取自身的权益。中印两国人口加起来约可占人类三分之一,这足以改写全球格局,为地区和人类发展进步作出不可估量的贡献。
“和”意味着中国以更加尊重、平等的心态看待印度,有利于从长远战略出发构建中印关系框架。显然,只要中印两国都能从长远战略出发,就必定不会让加勒万河谷地区所爆发的严重肢体冲突,影响两国关系大局,甚至这类冲突以后也会避免。中印和平共处、互利共赢,整个亚洲也才有可能迎来复兴,开创更加繁荣的新纪元。因此,这应该为地区所有国家所乐见。
当然,“和”也不是中国单方面能够实现的,须要印度与中国相向而行。印度的政治家和学界等精英阶层,同样需要加深对中国的了解,并引领民间理性情绪,坚持发展积极健康的中印关系。
作者是中国时事评论人
台海关系和舆情研究工作者
中印关系似乎只有当两国在边境发生摩擦时,才会成为关注焦点,中国的许多学者和精英还丝毫没有认识到,对中国未来几十年而言,中印关系的重要性不会亚于中日、中俄关系,甚至会深刻影响到中美关系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