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丹旭:中印争端遇上民族主义

时间:2020-06-24 07:30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早点  海腔新调

杨丹旭

中印本月15日在加勒万河谷爆发数十年来最严重的边境冲突后,有嗅觉敏锐的外媒同行私下打听,印度驻华大使馆是否升级了安保,对可能发生的示威抗议严阵以待?

民族主义情绪在中国并不让人觉得陌生。过去,遇到领土主权、国家安全、民族荣誉等问题时,中国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几乎无不意外都会被挑起,甚至演变成抵制某国产品的“爱国宣示”。这些情绪一不小心还会发展成打砸抢事件,处在对立面的国家使领馆难逃一劫。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2012年日本把钓鱼岛(日本称尖阁诸岛)国有化,中国多个城市爆发激烈的反日游行示威,最后还发生针对日企、日货的暴力骚乱,甚至伤及中国本国民众。

此次中印流血冲突后,激昂的民族主义在中国没有如期而至。中国舆论并没有很明显的对印仇视言论,更没有抵制瑜伽、宝莱坞电影等印度标志的呼声。上周日的国际瑜伽日,中国各地的一些瑜伽爱好者还纷纷到户外,练习起这项发源自印度的运动,丝毫不受当前中印紧张关系影响。

相反,印度国内对中国的不满情绪迅速抬升,抵制中国货的“爱国主义示威”愈演愈烈。据印度媒体报道,印度民间在两国军队5月开始发生紧张对峙后,就有一些抵制中国商品和应用软件的声音。这场原本算不上成气候的运动,因为上星期的流血冲突骤然升温。

据一项对8000多名印度民众的调查,87%参与调查者表示会在未来一年抵制中国商品;58%受访者表示,会立刻停止购买或使用小米、Oppo、Vivo、微信、抖音等中国产品。

社交媒体上流传的视频和照片显示,印度多地也发生抵制中国商品的活动。当地民众举着抵制中国产品的标语示威,砸坏中国制造的电视机。一些印度政要和印度机构也公开做出反中呼吁,提出抵制中国产品,关闭当地中餐馆,以及对中国产品采取征收关税、加大审查等措施。

中印边境对峙发生后,很多观察人士都认为,双方都不希望局势升级恶化。

虽然在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中取得的决定性胜利,以及中印两国在综合实力上的差距,让中国对印度有很大心理优势,但中国并不愿意在此时面对一场与印度的战争。

中国国内目前面对防止疫情反弹、重启疫后经济等重要挑战。在对外关系上,中国必须摆脱疫情对中国国际形象带来的负面影响。更重要的是,北京目前的外交主攻方向是稳定中美关系;若中印边境争端无法得到管控,中国的外部环境将更加恶化。这并不是中国的利益所在。

无论是中国舆论还是中国官方,至今对中印边境冲突保持克制。流血冲突发生后,中方一直对中国军人死亡人数守口如瓶,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近期的记者会上,也一直释放希望管控分歧的信号。

中国媒体除了民族主义色彩较重的《环球时报》对中印局势连续报道、发声,其他官媒并没有高调处理相关新闻。有官媒背景的微信公众号“牛弹琴”前天还特别发了一篇关于“国际瑜伽日”的文章,上载印度军队在中印边境地区练瑜伽的照片,赞扬印度成功把瑜伽推向全世界,是一种文化软实力。文章还意有所指地说,希望这个南亚大国,能在瑜伽中感受到和平,成为一个可以和平共处的伟大邻国。

对印度而言,目前当地疫情正处于快速上升期,经济受疫情严重冲击,失业率上升到45年来的新高。印度可能想通过边境冲突转移国内注意力,但真正爆发大规模边境战争,也不符合印度的国家利益。

一些分析人士也指出,印度在军事实力上落后于中国,与中国开战胜算并不大。战争必然会分散解决国内疫情、经济和民生问题的精力,这笔账印度执政者相信也算得很清楚。本月19日,印度总理莫迪一度公开表示,中国军人没有进入印度领土,暗示中国不是那场致命冲突的挑起方,显示莫迪为局势降温的意图,但此番言论过后在国内政治压力下被删除。

令人担忧的是,目前印度国内对中国同仇敌忾的民意,可能绑架莫迪政府,缩小印度在边境问题上与中国的斡旋空间,甚至成为两国解决边境纠纷的绊脚石。印度为炽热的民族主义情绪降温,中国则警惕国内对印仇视情绪抬头,双方都避免举起民族主义的双刃剑,将是防止矛盾升级的重要一步。

赞一下
(105)
91.3%
赞一下
(10)
8.7%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