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子煌:先认汉字还是先学拼音?

时间:2020-06-22 07:4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教育课题

何子煌

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1958年一致通过《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汉语普通话的国家标准,使用汉语拼音给汉字注音,成为中国初等教育的内容。

1982年在中国南京召开的ISO/TC46(国际标准化组织档案/信息与文献技术委员会)第19届会议,在多数国家的支持下,通过了汉语拼音成为国际标准ISO7098(信息与文献工作——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汉语拼音,就从中国的规范成为了国际标准。

新加坡的华文教学,很早就舍弃了以前的国音字母,采用了汉语拼音。目前学校的华文教学,在学生一年级入学后,就要先花八个星期的时间学汉语拼音。这样的措施已行之有年。

一年级的汉语拼音课程,很多孩子觉得学起来很费劲、枯燥、乏味。

他们不但要学声母、韵母,还要学许多规则、念四声标声调等等。要求他们熟练地掌握这些新东西,对他们来说是有压力的。这些情况,无形中会使到他们小小的心灵,对学习华文产生了畏惧的心理。有些家长感到紧张、焦虑,担心孩子学不来,教师也觉得很不容易教。

试问这样的做法,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是有利抑或是有弊?有些老师还发现了部分学生,只要把拼音拿掉,就往往无法认读汉字。语文教学,是先认字还是先学拼音?这个问题,在小学语文界长期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有些人认为汉字难学,应从学习汉语拼音开始比较容易,因为这与“英文符号接近”,书写拉丁字母abc容易,可以解决识字难的问题。还有些家长担心,教识字时不先教拼音,孩子会学不好华语。于是,有人倡导用拼音来引导小学生阅读篇章;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来替代。不再以教识字为起点。这样的结果,容易让学生养成不认真识汉字、写汉字,常以同音替代,养成随便写错别字的坏习惯。一旦拿掉拼音,他们往往就无法认读汉字。

识字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准备进入阅读和写作。学拼音的目的,是要帮助学生“认读”汉字,利于“正音”,认识更多的字。因此,拼音只是辅助学汉字的工具,是学汉字的“拐杖”。学会了汉字,就可以不要这个拐杖了。

汉语拼音是抽象的,作为表音的拉丁字母,它本身没有意义,与所表音之间的联系,也只是一种人为的、外加的联系。汉字是具体的,汉字的字形不只表音也表意,而且与义之间有直接的联系。它是形、音、义结合在一起的,这是汉字的结构,也是汉字的特征。

如:材、财,前者与木有关,后者与钱财有关。鸡、鸭、鹅与飞禽(鸟)有关。饿、饱,与吃(食)有关。又如:“爸”字,“巴”是音符,“父”是义符;”妈”字,“马”是音符,“女”是义符;休,是指人在树下休息;日+月=明。这样教导识字,让学生了解汉字的结构和特征后,他们要识记这些汉字,就容易多了,也一定觉得有趣。

一年级的学生学习抽象的汉语拼音,须要一段较长的过程,才能达到熟练的地步,而且容易和英文拼音混淆。让学生先认读识字,学到一定数量的汉字后,才学习汉语拼音,有利于正音。学生学起拼音来不会觉得辛苦,这符合小学生的心智成长过程。

许多心理学的实验和教学经验显示:有意义的图形容易识记,无意义的图形难于记忆。差别大的东西容易辨认和记忆,相似的东西不容易辨认和记忆。特征明显的形象容易记忆,特征不明显的形象难以识记。

一年级的学生,是以右脑学习,视觉记忆很强,他们往往把汉字当成一个图像来记忆,并把它储存起来,到用时再提取出来使之再现。这比识记和辨认无意义的、相似处很多的拉丁字母容易多了。

如果小学生一入学,每天都要面对着汉语拼音,写的都是拉丁字母,学的都是一些没关联的汉字,就会感到厌烦与抗拒;如果学生刚入学就先接触汉字,认识了很多的汉字,朗读汉字编成的儿歌,就会让他们感受到有成就感;这是两种不同的效果。

他们在学拼音的过程中,认识到拼音能帮助他们发音准确,就会觉得拼音有用。学好拼音,能消除他们学习华文的畏惧心理。那么,就不会把学习华文当作是件苦差了。

识字应是小学的教学重点,而不是拼音,尤其是在低年级。但识字与拼音教学是有一定联系的。拼音能帮助识字,识字能巩固拼音,两者是有互辅的作用。

笔者认为:低年级的语文教学,重点是理解字、词和句的意思,理解整个篇章的内容并不是重点。因此,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应是短小且易朗诵的儿歌和简短的诗歌。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才是一种易学的识字工具。

笔者并非主张不要学拼音,只是希望把拼音的学习推后,“先学认字,再学拼音”。把拼音教学推迟一年,把识字提前,用朗朗上口的儿歌和简短的诗歌来进行识字教学,使学生享受华语文字的美。然后,边识字边学拼音,提高学习华文的兴趣。

作者是资深教育工作者

赞一下
(33)
91.7%
赞一下
(3)
8.3%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