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浩:中印边境地区博弈或将持续

时间:2020-06-16 07:38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郑浩

中印边境问题一直是两国关系中的敏感话题。最近,中印两军在沿边境实际控制线的拉达克、达旺、班公措等“热点地区”,先后采取缓解紧张措施,为两军继续展开对话、解决争端创造条件。然而,出于印度战略所需,中印边境未来再次对峙或恐在所难免。

继2017年6月至8月,中印两军在实际控制线东段洞朗地区71天对峙后,最新对峙事件发生在今年5月初的班公湖、达旺河谷等四个地点,原因是印度方面坚持修建战略公路而遭到中方抵制。

笔者注意到,近期印度主流媒体《印度斯坦时报》连续报道相关消息,指印中两军开始撤军行动,以落实两国政府5月底及两军6月初“军长级”双边会谈相关共识,开始“有限军事脱离接触”,并指“中国军队的士兵及步兵战车,已撤退了两至三公里,而印度前沿士兵同样向后撤离”。

据悉,目前中印两军在这些地区的位置,又恢复到了今年4月初的“正常位置”,以缓解边境的紧张局势,为下一步两军继续接触和会谈创造条件。显然,中印以行动为紧张的边境局势降温,值得肯定。

不过,必须警惕的是,就在两军脱离接触的同时,有印度媒体披露,印军“正加强在这一地区建设两条战略公路,而建设工作推进不受影响”。正是印方不顾中方反对,坚持要在有争议地区搞公路基建,才导致了历次对峙事件发生。

印度边境公路建设主要由印度政府“边境公路组织”(The Border Roads Organization,简称BRO),与印军北方战区共同负责实施。其计划包括到2022年,动用至少70亿美元修建六条战略公路。近期,BRO动员了近1.2万名民工,已陆续抵达边境施工地点。

笔者认为,印度执意在中印边境敏感地区修建战略公路,主要有三个目的:

首先,试图以“实际项目存在,达到实际主权存在”的目的。其基本逻辑就是“只要公路、桥梁和隧道建好了,所在地区就是印度的了”。是否有效拥有土地主权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是否投资经营及实施土地有效行政管理。印度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有争议地区大兴土木,其用意显然是通过在地资产项目,证明土地所属权的有效性。值得注意的是,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并非是“国境线”。

中印两国曾分别在1993年、1996年签署《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协议》及《关于在中印边境实控线地区军事领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协议》,这两个协议并非是两国之间的国界线划定协议,不过是两国、两军建立相互信任的一项重要举措。中印实际国界边境线至今没有明确划定,而印度也是迄今为止唯一未与中国签署国界线的国家。

其次,通过建设战略公路,加强印度边境前沿地区的战略机动能力,可以更加灵活地投送部队和军事物资,提高常备及战时军事行动效率。

必须指出的是,两条正在积极推进的公路,都是具有“实际军事战略意义”的公路:第一条是“达布克-什约克-多拉特贝格奥迪公路”(Darbuk-Shyok-Daulat-Beg-Oldi,简称DS-DBO),该公路与印度最北部的前沿哨站“多拉特贝格奥迪哨所”相连;第二条是从萨索马(Sasoma)到萨塞拉(Saser La)的公路,而这条公路最终可以延伸到喀喇昆仑山口附近,也就是说,一旦“萨索马-萨塞拉公路”建成,印军即可直达喀喇昆仑山口。对此,中国政府和军方一直予以密切关注,并将竭尽一切可能继续阻止印方施工。

最后,印方积极高调修路,也是企图以此在今后谈判中增加筹码,迫使中方“对等延缓相关项目建设”。2017年,中国曾在中印边境锡金段洞朗地区修建公路。这本来是在鲜有争议的地区进行正常的建设活动,但却遭到印军阻止,结果导致两军71天“洞朗对峙事件”。显然,印度建设公路计划一旦受到中方阻止,印方同样也会阻止中方修路计划,达到“以项目遏制项目”的目的。

当然,从维护中印两国关系全局出发,妥善处理当前两国边境地区的紧张局势,确保敏感问题不升级、不失控、不冲突,有利于两国关系发展行稳致远。但同时须要看到,拉达克东部地区是印度为前沿地区提供物资连接的要塞,印军称之为“北方分区”(Sub-Sector North,简称SSN)。对此,印度军方不会轻易放弃达布克-什约克-多拉特贝格奥迪公路,及萨索马到萨塞拉公路建设计划。因此,中印双方在争议地区的外交与军事博弈,或将呈现常态化趋势。

作者是凤凰卫视资深时事评论员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访问学者

印度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有争议地区大兴土木,其用意显然是通过在地资产项目,证明土地所属权的有效性。值得注意的是,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并非是“国境线”。

赞一下
(14)
66.7%
赞一下
(7)
33.3%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