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台湾经济日报社论
今年3月初,美国因冠病疫情进入爆发阶段,中止了自2009年7月以来史上最长景气循环扩张期,金融市场的恐慌情绪也迅速蔓延,让美股连续重挫,甚至在同月出现四度熔断,标准普尔500指数更一度重挫达35%。时至6月初,美国疫情仍处上扬态势,经济数据表现不佳,5月份失业率更高达16%,美股却已回神,标准普尔500指数从3月23日的2,337点低点反弹,在短短两个月内几乎完全收复失土。即使6月11日美股大跌,但指数仍接近疫情前高点。
为什么会出现经济衰退困境尚未解除、金融资产价格却走升的诡异现象?对此,市场浮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首先,乐观者认为随著联准会(Fed)推出多项货币宽松政策、联邦政府救市政策相继出炉,且当前部分金融指标表现与2009年金融海啸跨过最困难时期后相近,是各种金融资产价格出现趋势反转的前兆。
同时,在抗疫措施逐渐转向解封、经济复苏近在眼前的情况下,标准普尔500指数有望快速回到3,386点的历史高点,投资人提前布局投入风险性资产,实属最佳策略。然而,悲观者却认为,美国经济前景并不明朗,加上疫情让美中之间的政治冲突加剧、第二轮疫情爆发的可能性也徘徊不散,当前的美股反弹,充其量只是资金行情罢了。
5月中旬Fed主席鲍尔受访时的一席话,指称美国经济将在今年下半年稳定复苏,但失业率恐将在未来几个月达到20%或30%高峰水准,又让观点互斥的双方支持者得以对号入座。
乐观者便认为,6月初美国非农就业报告中的新增就业达251万人,优于预期,显然呼应联准会所述的“复苏在望”;悲观者则考量新增就业人数增加是因临时性解僱人数缩减,但永久性解僱人数依然走升之故,加上平均工资与工时缩短及弱势族裔的就业状况恶化,均显示美国经济体质仍在恶化中,也与Fed认为年底前经济不会完全康复的看法一致。
再者,一般都认为经济能否全面康复,主要取决于疫情能否完全获得控制。乐观者认为第二轮疫情爆发的机率低,遂有理由相信解封后的经济复苏脚步不会太慢,且当前看好的美股亦属后疫情时代的受惠产业(如生技、资通讯产业);悲观者则著眼于此波经济下行,是政府封锁经济活动而引发的供给面冲击,加上疫情不确定性让餐饮旅游等产业链中断,由其衍伸的消费行为更难回复旧貌,以及封锁引发的高失业率、低所得等副作用浮现,让供给面冲击已传递为消费面冲击。即便美国政府早已通过紓困法案来支撑消费及减缓企业经营压力,但大部分条款将在年底到期,使未来消费能见度依旧低落,企业依旧承压,进而让经济处于长期低迷。
最后,就金融市场表现来看,乐观者认为疫情即将获得控制,经济活动会如鲍尔所形容般没有系统性风险,且Fed两个月来投放近3兆美元,已发挥预期效果,则投资人期待股价指数短时间内回到高点,便再合理不过;反之,悲观者担心若疫情的负向冲击久久不散,未来各种政治不确定性又接踵而至,那么当前仅约0.8%左右的美国10年期公债殖利率,以及处在十年高点的股价本益比,正暗示了当前股市荣景不过是热钱推升下的泡沫现象。
总之,无论是当前的经济表现、Fed政策态度解读,乃至于对金融市场的评价,乐观者与悲观者的看法都是南辕北辙。不过,观察近月美股起伏均系于疫苗研发、经济解封讯息的现象可知,当前驱动股价指数的力量已不全然是经济基本面,疫情发展及解封后的情形才是主旋律。在金融资产价格泡沫疑虑难以消除,以及疫情发展如经济冲击交缠般复杂的情况下,投资人唯有审慎以对,趋吉避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