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点:与其拆雕像 不如面对历史

时间:2020-06-14 08:21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01观点

美国自弗洛伊德(GeorgeFloyd)疑遭警员压颈致死后,各地爆发反种族主义的游行示威,及后更变成纵火、抢劫等骚乱,部分令人联想到昔日种族主义的雕像也成为民众泄愤的对象。可是,即便拆尽所有隐含种族歧视的历史遗迹,其作用只是一种换来短暂释怀的“仪式”,反而只有以正确、不回避的态度面对历史,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近月在美国掀起的示威浪潮,已超出政治和经济范畴,并在文化界卷起新风暴,疑似涉及种族主义的雕像、地方名甚至是电影,无一不受攻击。连15世纪发现美洲新大陆并写下全球化新一章的航海探险家哥伦布,其雕像也未能避过被斩首的命运。哥伦布的雕像在波士顿身首异处,维吉尼亚州里契蒙的哥伦布像则在水底“溺毙”,另有一个“横尸街头”。

英美牵旋风

哥伦布并非这场运动的唯一受害者。自美国的反种族主义运动获跨国民众支持后,拆雕像的风潮亦传至欧洲,先有19世纪残暴统治刚果的比利时君主奥波德二世(KingLeopoldII)之半身像被涂上红色油漆,及写上“我无法呼吸”的口号;后有英国17世纪“慈善”奴隶商人科尔斯顿(EdwardColston)的雕像遭抛入海底。相信这三名有份改写历史的人,作梦也没想过死后会落得如此下场。

不只有民众藉拆除或破坏雕像,发泄心头之恨,就连政府亦以相同方式,安抚民众的情绪。民主党籍维州州长诺森(RalphNortham)于本月5日表示,州总务厅应尽快将南北战争时期拥有奴隶的李将军之雕像拆下,并强调设置这雕像实为不对。而据统计自2015年以来,全美已至少有138个代表联邦国的古迹,已从公众视线中移除。不过即使当局有意藉此改写历史,实际执行上亦非易事。当2017年田纳西州欲将几个代表联邦国的雕像移走时,当局本以为会有博物馆、墓地等场所,愿意这些死后才被“流放”的人,惟最终却因体积过大而无人问津,迫使当局年花三万美金安置和存储。

如何评价古人?

诚然,不论是民众或政府欲以拆雕像来疏道民愤,其作用只是一种仪式化、心灵上的短暂慰藉,难以改变植根多年的种族主义心态,而关键问题则落于雕像等文化装置,是如何建构大众的历史回忆。即以艺术品的功能而言,雕像本身只有是一大块由石、金属、木或陶瓷等材料,经雕刻、焊接、模塑等工序打造而成,其意义不会在制作时便投射到人们脑海里。反而只有待雕像完成、立名和竖立,其意义才会经人们对某段历史的认识,重新活现出来。一如对部分人而言,哥伦布像代表的是欧洲四出征服殖民地,并使印第安人通往奴役之路的惨痛回忆;但对另一派人而言,哥伦布像却能勾起大航海时期的冒险精神,而他四次远航美洲,更打通跨大洲的接触,为全球化时代打下基础。换句话,若对哥伦布所知甚少,其雕像亦只是一件没有历史故事的“铜制品”,故其意义终归也须靠对历史的认知才能再现。

这样说并非要为奥波德二世、哥伦布或李将军这些种族主义者平反,而是要强调只有客观、公平地面对历史,才能让不同立场的民众,在共有、相同的历史认知下,和平共处。无论是拆毁纪念碑还是雕像,这些“仪式”其实好比美军2003年入侵伊拉克,将萨达姆像从高处拉下的一刻,只能满足人们对从暴政解放的精神渴求,而非改变现实处境,更不会为人们带来富足生活。诚如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所言,“历史不能成为论证不公理由的剑,也不能成为阻碍进步的盾牌,但必须成为避免重蹈覆辙的手册”。故如何从文化层面正视历史及建构正确的论述史观,才是每个民族无法回避之事。

?

赞一下
(15)
62.5%
赞一下
(9)
37.5%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