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地摊经济”的巧思与争议

时间:2020-06-14 08:21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来源:台湾《经济日报》

经济日报社论

冠病疫情导致中国大陆经济衰退,为了救失业及加速脱贫,总理李克强在山东考察时提出“地摊经济”的概念,他说,地摊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都是中国经济的生机。未久,上海、成都、杭州等数十城市纷纷鼓励发展地摊经济;但随后大陆宣传部门即发文,约束各方少提“地摊经济”,显示内部对此一政策存在争议。

新冠疫情爆发之初,我们即对中国及全球经济做过相当悲观的预测,认为若在短期内不能有效控制疫情,灾情甚至有可能直追19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由于封城、封省、封国,切断所有供应链,供给面和需求面都出了问题:供给面断裂与需求面窒息,两者还相互连环制约。中国大陆当局预见问题的严重性,在疫情稍获控制后,即冒着一定风险积极复工,但复工却未必复产,因为没有订单,即使有了订单也未必出得了货,因为交通运输均告瘫痪。

在这样的情势下,各国经济从第1季开始即呈全面萎缩。大陆第1季为负成长6.8%,创下1992年后发布国内生产毛额(GDP)资料以来的最差纪录。今年2到4月的失业率,官方表示约6%,但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师李迅雷团队报告称,大陆实际失业率为20%,新增失业人数超过7,000万人。

中国以外,各国情况亦一片哀鸿遍野,除少数国家疫情已获基本控制外,多数国家疫情还在持续之中。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各国政府均把传统的货币政策及财政政策用到极致,辅以纾困手段,直接向民众发放现金,一则救急度过难关,二则支持消费缓和紧缩压力。中国则在传统的货币与财政政策之外,另辟蹊径,开启了就业政策的大门,也就是“地摊经济”,可说极富巧思。

理论上,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终极政策目标之一就是促进就业,但其政策效应途径比较间接,即通过扩张性政策,刺激投资与拉动消费,再经由投资与消费来创造就业。但中国大陆的“地摊经济”就业政策则是一步到位,直接通过“开放”地摊经营,创造就业机会。

“地摊经济”做为一种创造就业机会的急救药方,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有诸多优点,第一是进入门槛低,这一条是关键,经营地摊只要身体健康,几乎人人可为;第二,投资成本低,基本无需房租,亦无税负,只要最起码的固定投资及变动投入,即可开张;第三,回收快,当日开张,当日进帐,而且是现金流;第四,交易成本低,买卖双方不存在“不对称信息”问题,询价、讨价、还价三句话搞定,立马成交,银货两讫。就GDP概念而言,交易一成,GDP就增加了。所以,地摊经济是将投资、消费、就业、产出、所得全部“压缩”在一个最短的过程中进行并完成。

“地摊经济”具有强烈中国特色,意思是并非所有国家都能有样学样。首先,原本地摊经济就是中国社会经济习以为常的一种生产方式、消费行为与生活习惯,这点,在一般发达国家中比较少见;其次,与一般发展中国家类似,在经济发展初期,对于大城小镇普遍存在的地摊经济,通常缺乏规范化的管理,以致产生了许多负面问题,如环境卫生、交通秩序、市容市貌,然后在问题变得严重后,市政管理当局即“一刀切”加以禁绝。

其实,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完全可以学习新加坡管理经验,新加坡的大排档或巴刹,不仅满足了广大市民的消费需求,创造了生产与就业机会,甚至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在新冠疫情肆虐之下,中国大陆把原本受到压抑制约的庞大地摊经济重新“释放”出来,不失为是个兼顾纾困与振兴双重意义的好点子,但能否成为一个好政策,得视能否学习新加坡经验善加管理而定了。

赞一下
(118)
91.5%
赞一下
(11)
8.5%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