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国泰延独特角色 维护香港航空地位

时间:2020-06-10 07:56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明报社评

港府出手拯救国泰,透过土地基金投资并提供过渡贷款,涉款273亿元。这次是港府首次直接注资私人企业,对象更是英资背景的老牌航空公司,格外惹人注目。国际航空枢纽地位,是香港作为国际都会的一根重要支柱,国泰在这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疫下全球航空业冰封,多国航空公司都要靠政府拯救。非常时期需要非常手段,为了维护香港国际航空枢纽地位,港府拯救国泰有实际需要。国泰与汇控一样,虽属英资企业,却是立足香港,在一国两制下依旧扮演特殊角色,这次注资拯救安排,某程度亦体现了这一独特背景,当然国泰亦要设法提升竞争力,应付疫后国际航空业大洗牌的挑战。

国泰存亡对港影响大

港航海洋公园难并论

疫情令全球航空客运几近停摆,跨境旅客锐减,航空公司就算未因疫情停飞,实际亦没有多少旅客生意可做。一些国家幅员广大,当地航空公司还可寄望国内航线帮补收入,相比之下,香港弹丸之地,国泰作为立足香港的航空公司,疫下处境尤其严峻,近月客运收入只及去年水平约1%,2月起每月亏损现金25亿至30亿元,若无法解决短期资金问题,确有倒闭之虞。

疫下全球各大航空公司纷纷向政府求救,例如美国航空业便要政府注资250亿美元救亡,本周奥地利政府宣布提供4.5亿欧元救助奥航,是最新例子。政府出资拯救私人企业,离不开两大考虑,一是涉事企业“大到不能倒”,必须防止骨牌效应引发系统危机;一是事关重要战略产业,为了社会长远利益,不得不出手拯救。从这两个角度考虑,港府出手拯救国泰,确亦有其需要。

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是香港两个主要定位,两者紧扣相连互为影响,失去其一都会动摇香港根本,《基本法》第128条便明言,“特区政府应提供和采取措施,以保持香港的国际和区域航空中心地位”。国际航空枢纽对香港的重要性,体现在航空业对进出口贸易、商贸人员往来,以及旅游业的支持。根据当局说法,航空业对本港经济的贡献,接近GDP的5%,涉及数以万计职位,而国泰正是香港这个国际航空枢纽日常运作不可或缺的主角。

国泰是国际航空业著名品牌,立足香港70多年,累积了数十年营运经验,空运安全获得国际认可,业务合作伙伴遍及全球,看不到本地有任何财团或航空公司,有财力和营运经验可以取而代之,填补国泰一旦倒闭遗下的真空。诚然,近年国际航空业竞争激烈,国泰面对廉航挑战,经营环境变得困难,然而国泰有致力改革,从2018年起转亏为盈,只是去年6月反修例风暴爆发,访港旅客显着减少,经营环境才再度转坏。无论业绩表现还是战略重要性,国泰的情况,都不能简单跟港航或海洋公园财困相提并论。

去年反修例风暴,国泰亦卷入争议漩涡,这次政府注资拯救,难免有人揣测拯救背后有否政治动机。平情而论,政府选择以优先股方式注资,用意之一相信正是希望减少这次拯救方案的政治色彩。优先股股息一般较普通股高,一旦公司倒闭清盘,持有者获偿机会也较大,然而持有优先股的股东并无投票权,有经济学家亦提到,放眼其他地方,政府以优先股方式注资拯救比较少见,反映港府希望藉此显示这次是“被迫介入”,无意插手公司营运,遑论“入主”。政府表示只打算从商界、法律界及会计界物色资深人士,以观察员身份加入国泰董事局,不准备派官员加入,也是为了减少政治揣测。

注资不改国泰股权架构

延续一国两制特殊安排

现今香港社会高度政治化,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必然有人怀疑政府说法,惟反过来看,当局若想政治施压,入不入主也一样,现实是国泰亦很需要内地市场。若要从政治角度看拯救方案,港府的做法,其实正正反映国泰在一国两制下的特殊角色。国泰与汇控一样,都是港英时代便立足本港的英资背景企业,国泰总部就在香港,比起以伦敦为总部的汇控,在港扎根更深。当年中央提出以一国两制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当中不少具体处理,都是兼顾历史与现实的安排。时至今日,汇控仍是本港三大发钞银行之一;《基本法》第135条提到,特区成立前“在香港注册并以香港为主要营业地”的航空公司,在香港回归后可继续经营,更如同为国泰度身订做。

国泰以香港为基地,英国政府不会相助,要救只能靠港府。这次港府的注资方案,体现了两项原则,一是在商言商,确保合理股息回报,二是不会影响股权结构,英资太古继续做大股东,就算港府将手上国泰优先股转让给第三方,也不会有变,从这一角度看,拯救方案实际是延续一国两制下的特殊安排。当前香港与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国泰特殊角色不变,符合各方利益;对北京来说,照顾英资在港利益,必要时亦可成为与伦敦讨价还价筹码,“脱鈎”并无好处。当然,国泰这次获港府出手续命,不代表往后可以高枕无忧。疫情改变全球航空业未来经营环境,现在无法预测往后航空业生态会如何,国泰必须深化改革,若不提升竞争力,很难在疫后世界生存。

赞一下
(3)
23.1%
赞一下
(10)
76.9%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