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闫肖锋
近来,成都“一夜之间10万人就业”成了焦点,突显“地摊经济”在解决就业、拉动消费中的促进作用。市民由此感叹:生活气息、市井味、烟火气又回来了!
什么是美好城市?什么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除了光鲜亮丽的高楼大厦,四通八达的交通;除了现代商业文明和时尚潮流,在深层次上,还有城市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和人性化,其中包括让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也有生存之道。
一座城市对待小商小贩的态度,测试出城市的气度与包容。国内许多城市为了所谓的“市容”“卫生”,对于路边摊贩严厉打击,也有的以无照经营的名义,关停了很多临街小店。甚至因罚没工具导致城管与小贩冲突造成命案者也不在少数。
可能有网友认为,鼓励“地摊经济”只是短期措施,一旦长期合法化将影响市容市貌和居民生活。对此,首先要明确的是,城市首先是市民的城市,而不是市长的城市。一座城市追求的主要目标不是光鲜亮丽,而是生活方便、安居乐业。
无疑,在城市管理与市场活力之间,在打造国际大都市与保障民生之间,如何平衡各方诉求,是摆在每一位城市管理者面前的难题。
第一,城市管理只要一切为民所想,总是能想出办法来的,既严格法规又人性化执法。
2016年上海“阿大葱油饼店”的关闭又复开就提供了生动的案例:上海人陈阿大在里弄做葱油饼几十年,因证照不全、卫生条件等原因被叫停,后在黄浦区监管部门引导下,其卫生标准大幅提高,随后重新选址并协助办理证照。黄浦区相关部门的做法不是一罚了之,一关了之。“需要制度创新,给他们一个出路。”监管部门探索出一条分类分层监管道路,提出了“备案纳管”的思路,对暂时无法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但食品安全卫生要求达标、不影响周边居民正常生活的小餐饮,由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办理临时备案,发放临时经营公示卡。这样既严格了法规、规范了经营,又给弱势群体一条生路,体现出公平公正社会的正能量。
第二,放宽对无证无照的查处,普通民众也是受益者。一些城市对摊贩的严苛管制,导致了一系列民生困难,包括吃早餐难、买菜难、修鞋难等等。给摊贩容身之地,也是为了本城居民民生考量。小商小贩与城市居民是共生关系。管理者应该重新考量城市管理与民生的关系。
第三,如何转换城市的管理思路,从管理者变成服务者,是未来城市管理者的一大命题。建设服务型政府是简政放权的重要目标。准确地讲,小商小贩也是政府的服务对象。对于小商小贩多些宽容,改变一味打击压制的思维,必须管的要严管,能宽容的要宽容,该扶持的要扶持,这才是民生之福、大众创业之福。疫情后,希望宽容“地摊经济”不是权宜之计。
成都实施城管新政后,迎来市民们赞不绝口,一方面认可这种经营模式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平价和丰富的选择,另一方面称赞“柔性管理”为更多小贩在疫情期间提供了生存空间,让大家能够共渡难关。
正如市民所言,成都是一座包容的城市,小商小贩也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只要质量和安全有保障,允许临时占道经营,既体现了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又体现了城市的包容和温度,使成都的文明城市创建以人为本、为民利民惠民。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稳就业,保民生,既是当务之急,也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