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客处理示威的双重标准

时间:2020-05-31 20:19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01观点

本周一(25日)美国明尼苏达州白人警察在拘捕黑人疑犯GeorgeFloyd时,以膝头架于其颈上,Floyd在约3分钟内不断呼叫不能呼吸,但却被无视,最终不幸死亡。由于整个过程被清楚拍下,片段在网络上疯传,引起首府明尼阿波利斯连串示威反对警暴。过去数日,原本的和平示威渐渐变为暴力示威,而且更向美国其他地区蔓延,肯塔基州、俄亥俄、加州、纽约州均出现示威活动。

明州事件似曾相识,反映了美国长期积累的几大问题,包括了长年存在的美国警察暴力问题、黑人被种族歧视的问题,甚至是贫富不均的社会矛盾。也许与开发大西部时警长职权重的历史有关,美国警察向来有执法过于暴力的问题,这在美国已成为根深柢固的顽疾。虽然过去政府有试图处理,但未见显着成效。黑人被种族歧视在美国更是昭然若揭的事实。黑人被惯性标上贫穷、低学历、甚至罪犯的标签。黑人与警暴问题结合,造成了美国过去多宗因白人警察不当杀害黑人而造成的社会动乱,更触发“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LivesMatter)运动。

更深层去讲,参加暴力示威活动的其实并不只是黑人,当中也不乏白人青年。与其视这些白人青年为单纯的“左翼”,毋宁说他们自身多少也是贫富不均等美国社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受害者,本来就积累了不满情绪,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失业等问题恶化,借着这次案件一并爆发罢了。类似骚乱在美国并不新鲜,一再证明无论是警察暴力或是示威暴力,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明州事件理应引起美国为政者认真处理警暴问题,还死者公道,更应痛思社会深层次问题,作出改革。

香港社会对“警暴”与“深层次结构矛盾”也不会陌生。去年爆发的反修例风波,何尝不是揭示了香港的深层次结构问题,由于政府应对无能,使得民间不满情绪持续膨胀,抗争方式愈趋激烈,警民冲突频频发生,警暴成为加深民怨的触发点。对于香港的情况,美国总统特朗普与一众华盛顿政客无视当中的非法暴力问题,一味只是指责港府打压示威自由,推动“香港人权法案”,变相为香港的动荡局面煽风点火。如今特朗普处理自家问题时,与论及香港时露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嘴脸,摆出赤裸裸的双重标准,令人哑然。

周五(29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发文,公开指斥暴力示威者为“暴徒”(thugs),指他们在羞辱GeorgeFloyd,更称一旦掠夺行为开始便会下令开火。面对总统如此鼓吹以暴易暴,近日正针对其网上言行打对台的社交网络Twitter按捺不住,标上了“美化暴力”的提示。另一方面,以往惯性指责香港警方的美国各大媒体在定性明州事件时,并不是以“示威者”(protesters),而以“暴乱者”(rioters)称之。

平情而论,社会赋予警察维护法纪的权力,同时也严格约束他们行使武力,任何文明社会都不能纵容警暴,当警队出现害群之马,亦应绳之于法。涉嫌杀死Floyd的警员便已被控谋杀,美国的法院将成为为Floyd伸张公义的战场,至于街上燃烧的怒火如何浇熄,考验的则是政治领袖的手腕与智慧。特朗普能否给出令人满意的答卷,留待美国人民来判断。对香港来说,明州事件让人看到美国政客无视事实与道理,操弄政治的一面。明州事件爆发后,内地和一些香港网民便以美国对香港反修例运动的一些表态去反讽,例如重提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去年6月称香港示威为“美丽的风景线”之言论。当然,幸灾乐祸的心态绝不可取,但美国政客在指责他人他国之前,也是时候应该三省吾身,自我检讨一下。

赞一下
(101)
98.1%
赞一下
(2)
1.9%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