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明报社评文章称,加拿大卑诗省最高法院当地时间周三(27日)宣判,华为公司副董事长孟晚舟的案件符合美国与加拿大“双重犯罪”标准,将她引渡到美国的庭审程序将继续。这一判决结果并不令人意外,虽然法官的23页判辞罗列了充分的理由,但孟晚舟是华为创办人任正非的女儿,加拿大应美国要求拘押孟晚舟,已被公认为美国打击中国高科技巨擘华为的连串行动之一,其政治意涵极为明显。随着中美之间矛盾冲突的全面白热化,美国对华为的打击力度将更强,孟晚舟在加拿大的引渡官司虽具象徵性,但反而不应是关注焦点。
孟晚舟案非纯法律官司 中美博弈筹码加成磨心
在涉及根本价值冲突的领域,法律的结论和政治价值判断往往是融合的,法治无法解决一些根本的价值冲突,因此,在重大政治冲突面前,也难有纯粹的“法制”。孟晚舟案的3个关键问题是:一、孟晚舟有没有“双重犯罪”;二、加拿大执法人员逮捕孟晚舟程序是否正当?三、美国指控孟晚舟欺诈罪名是否成立?卑诗省高院的判决已对第一个问题作出了答案。法官霍姆斯(Heather Holmes)在判辞中指出,孟晚舟符合“双重犯罪”标准,即美国对她的指控,若在加拿大境内发生,同样会被视为欺诈犯罪,而且美国对伊朗的经济制裁法令,虽然不是加拿大法律,但并未“从根本上违背加拿大的价值观”。
对于此项判决,美国司法部的回应只有一句话:感谢加拿大政府根据美加引渡条约对此案的持续协助。中国驻加使馆在官方twitter发声明,抨击美加滥用双边引渡条约,严重侵犯了中国公民孟晚舟的合法权益;又指摘美国的目的就是要打垮华为和其他中国高科技公司,而加拿大在此过程中一直是美国的“帮凶”,整个案件完全是一宗“严重的政治事件”。华为公司亦发声明称,对裁决感到“失望”,表示律师会继续努力让孟晚舟重获自由。
判决距离孟晚舟在温哥华被拘捕,已经过去了500多天。下月将就孟晚舟起诉加国执法人员在其过境机场时拘捕行为“滥用程序”举行听证,而孟晚舟引渡案的最终结果,或许要几年后才可揭晓。据加国传媒统计,2008年以来,在美国要求加国引渡的798宗个案中,加方只拒绝过8次。
虽然加拿大总理杜鲁多对孟晚舟案强调,加国拥有独立的司法系统,其运作不受政府干涉或操控,而中方似乎不了解这一点;并表示对法院的裁决不必解释,不必道歉。但孟晚舟在加拿大被拘捕后不久,美国总统特朗普就公开表示,如果他认为需要为了美国对华的利益,或者是国家安全,他会干预这一案件。这令人确信,孟晚舟案已是中美博弈的筹码之一。
一年半来,由于孟晚舟案,加拿大与中国关系急转直下。作为报复,北京拘捕了两名被指危害国安的加国公民,并暂停了自加拿大进口油菜籽、猪肉等部分农产品,但作用有限。中国虽是加拿大第二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20年间翻了10倍,但中方对加货物贸易常年保持顺差,是主要受益方;而且与庞大的加美贸易额相比,中加贸易额并不算大,加国对美国经济更为依赖,2018年签署《美墨加协定》(USMCA)后,加拿大更深地融入了美国主导的经济体系。
对加国报复有反效果 宜集中应对实质威胁
而中方的报复行动加深了加国民众的负面观感,根据一项最新民意调查,只有14%加拿大人对中国有好感。早在疫情发生之前,就有三分之二加拿大人希望当地禁止华为的5G网络。在“五眼联盟”中,美国、新西兰和澳洲已经禁用华为的5G设备,英国在较早前对华为网开一面后,近期也趋向从严限制华为在5G建设中的角色,美国对加国的施压未来也会逐步加强。
中方一直敦促加拿大释放孟晚舟,“以避免对中加关係造成任何持续的伤害”。一般相信,孟晚舟案的最新裁决可能会进一步恶化中加关系,而加拿大政府一直的策略是强调司法独立,但如果加拿大法院最终裁定同意引渡,加拿大政府就将面临政治难题。因为加国法律明确规定,司法部长可以在引渡程序完成后作出是否引渡的最终决定。
其实,孟晚舟案对中国和华为虽是一个屈辱,但对于中国高科技产业来说,最实质的威胁并非孟晚舟的引渡,而是美国最近对华为推出的连串打压举措,即一方面透过本月中旬推出的新禁制令,切断华为与海外供应商的联系,企图在技术上“一剑封喉”;另一方面则不断采用各种外交手段,压缩华为在海外,特别是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市场,实施全面围堵。
当此美国华为牌、台湾牌、香港牌、中概股牌交替上阵,中美对抗更趋激烈之际,中方应集中精力应对美方的技术封锁和市场围堵,在美国的围猎名单上,孟晚舟一定不会是最后一个,故应以平常心看待孟晚舟案,不宜再升级对加拿大的外交报复,四面出击,扩大对立面,为渊驱鱼,并非面对强敌时的制胜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