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台湾《经济日报》
经济日报社论
中国大陆最近召开全国人大及政协会议,即一般通称的“全国两会”,是中国大陆年度最大的政治集会。此次会议着重在重整国内经济衰退情势,由于受到美中贸易战及新冠肺炎双重冲击,中国大陆今年第1季经济负成长6.8%,为改革开放以来首见;虽然目前疫情已趋缓,经济逐渐由谷底攀升,但情势仍相当严峻,而且全球疫情及经济景气不确定性高,所以在报告中不列出经济成长率的目标。
近年来中国大陆经济成长率不断下修,由追求高成长转为稳定成长,以确保国内经济安定为重点。特别是疫情使得过去带动中国经济成长的出口严重衰退,国内投资也不振,惟有依赖消费振兴经济。未来内需市场将是支撑中国经济成长主力,会以健全开放内需市埸为重点;另外也要因应外资企业撤离对国内就业市场的冲击,所以保民生、保就业成为首要目标。
中国大陆经济面临不少挑战,首先需因应美国排山倒海的反制措施,在两会期间美国又扩大对中国大陆防堵措施,将33家包括中国企业、学校及科研机构,甚至个人纳入出口管制的黑名单。美国早已将中国大陆由竞争对手视为竞争敌人,新冠肺炎更使美中关系进一步恶化。美国11月将举行总统大选,特朗普及拜登两位候选人竞相表态对中国立场强硬,特朗普在选前对中国大陆制裁还会加码,中国大陆承受不小压力。
中国大陆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搭上全球化顺风车;而当年也启动“十五计划”,在政策强力主导下,虽然亦曾面临一些问题,但中国藉由外贸出口促进成长,招商引资获取技术,海外投资扩展势力,20年内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人均GDP也突破1万美元,中国无疑是全球化最大受益者。
今年是中国大陆“十三五规划”收尾年,2021年将进入“十四五规划”,但必须面对反全球化及去中国化浪潮的挑战,被美国强力压制退出全球产业供应链,中国政府的手更不能再肆无忌弹的介入市场等限制。中国未来也走入“中等所得国家成长陷阱”,经济发展出现瓶颈,所以必须改变以往经济成长模式,探索一条新的发展途径。
基于此,中国大陆未来将摆脱已经式微的加工出口生产基地,而朝向建构完善内需市场,以做为与美国分道扬镳的支撑。在两会前夕,中国公布了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计划,所谓“金融30条”,大幅进行金融开放及吸引外资,以加强人民币国际化的地位。同时推动以5G、物联网以及创新基础设施的“新基建”,以强化国内营运环境,另外也宣布在今年致力推动区域全面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做好与美国长期抗衡的准备。
台湾必须掌握中国大陆新情势。台湾过去成功利用中国大陆加工再出口的中介角色,然而目前大陆世界工厂地位动摇,包括台资企业撤离中国,必须迅速寻觅可以做为加工基地的其他国家;如何降低移转供应链成本至为关键,政府应该主动协助。例如日本政府对由中国转往日本,甚至东协的日商,提供多元的补助,对中小企业也提供更多资金援助;美国有意跟进此作法,台湾也应调整推动台商回流的相关政策。
不过中国大陆作为世界工厂历史已久,生产物流等各方面配套措施完善,目前其他地区仍无法取代,所以短期不可能连根拔起完全撤出中国。再加上中国大陆积极强化内需市场,消费能量不容忽视,各国仍会继续深耕中国市场,形成制造去中国化,但市场连结的双轨结果,台湾更应有所因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