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点
杨丹旭
每年中国全国人大开幕式当天,总会有记者凌晨在天安门广场排队入场,争取第一个领《政府工作报告》。
有媒体发明接力传递报告的方法,排在头几位的记者领到报告后,迅速将报告抛给后面的同事接应,让团队成员尽早拿到报告。各路媒体争分夺秒抢报告,其实都是为了抢先揭开每年中国经济的“大谜底”——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预期目标是多少?
因为疫情,今年两会所有文件都以电子版发布,抢报告的火爆场面没有了;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GDP增速的预期目标也不见了。
不设GDP增长目标的做法十分罕见。中国长期以来对GDP抱有非比寻常的执念,改革开放至今,官方仅在2001年至2002年没有设立增长目标。过去10年,中国经济增速逐渐放缓,GDP增速每下一个台阶,都会引发极大关注。现在连设定目标都放弃了,有舆论因此解读,官方显然对中国经济复苏没有把握。
不过,今年不设GDP目标也完全没有出乎意料,毕竟疫情全球扩散,各国经济的前景都不好说。两会召开前,已有一些中国经济学家提出,国内外局势变数太大,定的目标太高,未必能做到,徒惹非议;目标定得太低,又会触发悲观情绪,不如干脆不设目标。《政府工作报告》出炉后,有专家还建议官方顺势而为,今后都不要制定GDP目标了。
所以,不设GDP目标是代表中国对经济的发展不再有信心了,还是代表中国对今后经济发展的路子看得更清楚了?
中国是世界上少数每年为GDP增速设目标的经济体,这当中有计划经济的烙印,也有中国自上而下的体制运作逻辑。从国家层面为年度经济工作设定一个具体目标,层层分解到地方上,就成为下达到各级的具体任务。这个硬指标很直观,增长快还是慢,有没有达标,到了年底一目了然。这也导致长久以来GDP都是中国官场评估官员政绩的重要指标,也是官员升迁的重要依据。
对GDP的过度强调,给中国经济带来许多后遗症。一些地方为了拉动增长大力发展土地财政,攸关民生的房价节节攀升;有的地方为了增长大搞基建,积累巨大债务风险。中国GDP“保八”压力最大的那几年,曾有官员在拿到基建项目后百感交集亲吻批复文件,定格了经典的“吻增长”画面。
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唯GDP论”引发了很多怪现象。一些地方官员为了在“GDP锦标赛”中取得更好排位,不惜给数字“注水”,导致全国各省市GDP总和,常常出现和全国GDP“打架”的情况。凭空多出的“幽灵省”,有时规模甚至达到广东、浙江等经济大省的体量。中国社会因此还流传一句顺口溜:“政绩不够,数字来凑,官出数字,数字出官。”
中国此次放弃设立GDP目标,有疫情环境的特殊原因。中国总理李克强在报告中解释,主要因为“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中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
GDP目标难设定是一方面,对中国官方而言,在GDP数字上采取更“佛系”的态度,其实也是卸下包袱。这不仅可以避免宏观政策被数字绑架,影响防范化解风险等其他重大政策目标,也能让地方官员在疫情后,腾出更多精力提升民众切身福祉,而不是想方设法拉项目、冲数字。
李克强在报告中就指出,这样做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和“六保”(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从长远看,淡化GDP增速也并非坏事。中共十九大提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后,高质量发展的理念不断被强调。但GDP的“紧箍咒”下,讲究经济规模和速度的习惯性思维依然存在。卸下包袱、更加平和看待GDP数据,反而能让中国的发展从抽象的数字中抽身,落到民众的饭碗、住房、就业,以及呼吸的空气、接受的教育和享受的医疗服务等,变得更具体化。
和同事聊到这篇早点的标题,同事开玩笑问:“这个‘佛系’到底是批评还是赞扬?”这就取决于视角和心态了,要知道,“佛系”可是时下年轻人中很潮的生活态度,如果只能从负面角度理解“佛系”这个词,可能说明你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