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报社评
新型冠状病毒肆虐,根据各国官方统计,全球病故人数累计突破30万,世卫专家警告,新冠病毒有可能像爱滋病毒一样,永远无法根绝。新冠肺炎成为风土病,意味人人都要学习与之共存,由生活习惯到社会经济运作都要调整,在特效药物和疫苗面世之前,尤其需要如此。与疫共存不能大意,更不能心存侥幸,部分国家急于重启经济,罔顾疫情现实,俨如“闭目驾驶”,随时陷入公共卫生与经济灾难交替出现的恶性循环。各地应对疫情,目前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见步行步,然而当病毒有可能长存,应对策略便需要规则化、制度化、常态化,政府有必要从这些角度,思考“抗疫情、撑经济、稳就业”长线策略。
世卫忧病毒无法根绝
防疫松绑思考三问题
香港再现源头不明本地感染个案,卫生官员指出,疫情变化仍待观察,不排除不时再有零星个案,市民可能要接受长期与病毒共存。近日世卫紧急项目执行主任瑞安亦提到,新冠病毒恐怕无法完全根除,有可能成为风土病,像爱滋病一样永远不会消失。瑞安指出,部分爆疫国家开始解除封锁措施,处理必须非常小心,否则有可能出现新一波疫情。
爱滋病毒源于西非黑猩猩,科学家追源溯本,相信病毒早在20世纪初已传给人类,最大可能是经由打猎感染。直至1970年代爱滋病传入美国,渐渐蔓延开来,科学家深入研究,始于1980年代发现这一世纪病毒。经过数十年努力,科学家总算找到较为有效的方法,遏制人体内的爱滋病毒,然而至今仍然未有“解药”,也没有可行的疫苗,最有效的预防方法,仍是避免不安全性行为及共用针筒。
世卫官员将新冠病毒与爱滋病毒相提并论,用意是提醒公众做好心理准备“与疫共存”,既然人类能与爱滋病毒共活,一样有方法与新冠病毒共存。可是换个角度看,人们亦要明白,科学并非万能,与新冠病毒的战斗,未必一帆风顺。新冠病毒也许未如爱滋病1980年代爆发时般致命,可是其传播方式显然比爱滋病毒更难提防,在未有特效药或疫苗前,最有效的预防方法,仍是改变行为模式,留意社交距离,做好个人卫生。
当然,改变行为习惯和社会运作模式,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多国为了控制疫情,采取严厉社交限制措施,经济打击沉重,只要疫情稍稍放缓,部分国家已急不及待“解封”防疫措施。美国每天新增病例仍然数以万计,可是白宫和多个州份已急不及待重启经济;在欧洲,多国亦准备逐步解封旅游业,放宽边境限制。
西方多国重启经济,容易令人产生全球疫情回稳的错觉,然而只要看看全球病例数字,已可知道实情并非如此。根据官方统计,全球确诊人数超过430万,死亡人数突破30万,单是美国便至少有8万人丧命,权威传染病专家福奇指出,美国实际死亡人数被低估,现在急于重启经济,可能令疫情再次大爆发,可是总统特朗普却无视忠告,认为福奇言论“不可接受”,坚持各州尽早复课复产,甚至质疑美国死亡人数“被夸大”。
新冠病毒可能永远存在,不代表各地可以采取放弃态度,假借“群体免疫”等理论为藉口,牺牲人命换取经济运行。为救经济过急解封防疫措施,却又未能有效追踪新爆发个案,随时导致疫情恶化,陷入公共卫生与经济灾难交替出现的恶性循环。世卫认为,各地解封防疫措施之前,必须考虑3个问题:1)本地疫情是否已经受控?2)医疗系统是否有能力应付“松绑”后可能出现的疫情反弹?3)公共卫生监察系统能否有效找出病人、迅速锁定密切接触者?今次疫情的复杂程度,在于部分感染者并无病征,隐形传播链不易发现,面对以上3个问题,就算答案均为“是”,松绑也要相当审慎,何况有些国家根本自欺欺人,拒绝面对真相。
世卫官员瑞安认为,德韩“松绑”后疫情虽见反覆,惟不代表两国做得不好,两国一直有“张开双眼”正视疫情,反应亦很迅速,可惜部分国家却选择“闭眼驾驶”盲目解封,未来数月恐出大事。今次疫情中,世卫表现受到不少质疑,惟平情而论,世卫其实不时有向各国发出警告,只是部分国家充耳不闻,大祸临头才诿过于人。
与疫共存长期抗战
应对策略须规范化
冠状病毒大流行史无前例,目前各地应对策略都是见步行步,一边设法遏制疫情,一边大洒金钱支持经济,撑得一时得一时,可是如果新冠病毒真的永远存在,成为风土病,抗疫情撑经济便不能只有短期部署,还得放眼长远,包括提升医疗系统应变能力、强化病毒检测追踪,防疫措施收放准则亦需规范化、制度化,不能一味见步行步,只讲临场应变。港府为了应付疫情冲击,已投入近3000亿元撑经济保就业,倘若疫情旷日持久,经济不景持续,库房收入大减,抗疫救市开支却在不断增加,港府无法像美国靠印银纸解决问题,必须及早未雨绸缪,思考不同可能情景下的应对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