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岁阿娇离婚,为何婚姻总是这么脆弱?

时间:2020-05-13 09:12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5月8日,阿娇离婚的新闻冲上热搜。

2018年,阿娇在生日上被求婚,随后在社交媒体晒出婚戒,配文:下一站幸福。在那之前,阿娇多次在访谈节目中表达对婚姻的期待。可这一站仅仅停留了14个月,39岁的阿娇主动提出离婚。

正应了钱锺书说的,婚姻像一座围城,围城外的人想进来,围城里的人想出去。

每个人周遭都有失败的婚姻,但并不妨碍他们前赴后继进入那座“围城”。这究竟是因为人类太健忘,还是爱得太疯狂?

人类学家海伦·费舍尔研究了五十八个社会中的结婚与离婚行为,从人类行为学和生物进化角度分析发现,婚姻是人类祖先丛林生存的产物,而随着女性经济地位的上升,女性在离婚这件事上越来越占据主动权。

婚姻,丛林生存的产物

尽管各国离婚率高企,但绝大多数人类依然选择进入婚姻,归根到底可能是种生物本能。

在我们的祖先用四肢行走的远古时期,新生儿依靠抓住妈妈的腹部或者趴在妈妈的背上行走。

后来,人猿进化到用双足直立行走,孩子成了雌性的“负担”——妈妈们需要时刻把幼崽抱在怀里,保证孩子不被其他野兽夺走。

这样一来,成年雌性很难在育儿的同时兼顾采集石块、挖掘野菜、追逐猎物等生存必备的活动。所以,和一只雄性猩猩结盟,让它长期陪伴在身边驱赶捕食者和提供食物,成为雌性哺育后代的必要操作。另一方面,雄性为了顺利繁衍出后代,完成基因的传递,也自愿守着发情的雌猩猩以免她被丛林中其他雄性抢走。弱肉强食的森林里,一夫一妻制的婚姻雏形就这么形成了。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婚姻本是人类祖先丛林生存的产物。当我们进化成人,享受着现代文明的秩序,婚姻则被“包装”成为爱情的结晶。但它的本质与丛林中的结盟一致,离不开内部分工、看护子女和保护共同财产。

尽管不婚、晚婚已经形成潮流,但婚姻仍是世界上大多数人或早或晚的选择。


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第一季截图。

联合国统计了1940年以来97个社会的结婚数据,结果显示2000年至2011年,全世界有近90%的人在49岁前登记结婚。在单身主义流行的美国,仍有85%至90%的美国人最终进入婚姻。结婚这件事,似乎成为了刻在人类基因里的本能选择,成为了跨文化的一种现象。

比“七年止痒”更短暂

残酷的是,离婚也是跨文化的普遍现象。即使在人迹罕至的亚马孙河上游、太平洋珊瑚岛和北极冻土地带,远离了灯红酒绿和名利诱惑,夫妻仍然会选择终结一段不美好的姻缘。

根据联合国截至2012年的《人口统计年鉴》,过去六十年来全球范围内离婚行为有其共同规律:婚后三至四年是高发的离婚阶段,而后随着婚姻年限增加,离婚率会逐渐降低。

二战后,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都经历了巨变,但各国夫妇闹离婚的时间点并没有明显变化。人类学家费舍尔研究指出,婚后三到四年危机频发也许和人类的繁殖周期有关。

远古时代,亚马孙河流域的雅诺马马人、奈特西里克因纽特人和锡金的雷布查人等多个狩猎采集部落里,女性的分娩间隔通常为三到四年。

费舍尔在她的新书《我们为何结婚,又为何不忠》中提出,生育间隔时间与离婚时间吻合并不是巧合。以委内瑞拉的雅诺马马人为例,常年生活在丛林中的雅诺马马人结婚后,夫妇会朝夕陪伴孩子成长至四岁,而后,夫妻同居的时间则大大减少。也就是说,当新生儿度过最危险的时期,逐渐习得走路、进食、呼救等技能,父母的连接会变得不再紧密。

费舍尔发现,这样的分离规律也发生在动物界。知更鸟选择在春天交配,孕育出一窝雏鸟,雌鸟和雄鸟就像过婚姻生活一样,围着鸟窝忙前忙后——给雏鸟喂食,驱赶捕猎者,保证雏鸟的安全。直到八月,雏鸟们完成第一次飞翔,雌鸟和雄鸟会果断结束繁殖期的同居,回归群居生活。

费舍尔推断,“同狐狸、知更鸟等配偶关系仅仅持续到繁殖期结束的物种一样,人类的对偶匹配最长也只能维持到头胎脱离婴儿期之后,也就是起初的三到四年。”

赞一下
(41)
75.9%
赞一下
(13)
24.1%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