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点 北看记
韩咏红
美国白宫副国家安全顾问博明(Matthew Pottinger,中国称波廷杰)在五四青年节这一天,罕见地发表了20分钟的全汉语预录演讲,又以英文回答了有关中美关系的现场提问。这场线上学术研讨会,全程上网且能重播回放。博明的喊话对象,显然是与美国相隔万里的中国国内民众。
这估计是历史上首次有美国官员这么直接对中国民众喊话。博明的汉语表达优美流利,而他对中共政权暗含机锋的批判,更是语惊四座。比如,博明点名赞许李文亮、艾芬、许章润、任志强,许志勇、伊力哈木、方方、天主教神父、香港的示威者们反抗压制的勇气。他主张中国人少一些民族主义和多一些平民主义中,认为“平民主义”能让“特权者”退缩或出局。他更在结语中说,五四精神的核心是向传统权力结构宣战,“世界将等待中国人民最终提供的答案”。
博明是谁?他是美国总统特朗普身边的中国通、前美国驻华记者。早在2017年,当年43岁的博明被任命为总统特别助理、国安会亚洲事务高级主任时,就引起港台与国际媒体的关注,他们立即辨识出这位前同行是“大鹰派”,更有报道形容他将是让北京“害怕的对手”。
上任后的博明一直保持极为低调的作风,公开信息显示他2017年率团访华参加过“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难得的接受了财新网专访,同年再陪同特朗普访华。过去三年里特朗普换了四任国家安全顾问,但博明没有受影响,一路高升到副国安顾问,成为特朗普的第二号国安幕僚。据说这与他当过海军、服从指令,不与上级抢风头的作风有关。
然而也是在过去四年里,美国对华态度日益强硬,启动了对华科技战、贸易战,以及当前的病毒起源论和疫情责任论战。《华盛顿邮报》引述熟悉内情的人说,博明在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战略调整中,扮演关键角色。2017年,他协助起草的国家安全战略文件中,正式将中国定位为美国的战略竞争对手,并指明北京是“修正主义权力”。据说,他私下与友人交流时,认为中国走向极权主义社会。据说,将冠病称作“新冠病毒”是博明给特朗普的主意,而急于甩锅的特朗普则升级加码称之为“中国病毒”。
博明对中国的深度不信任,源于他1990年代末到2005年在中国工作的经历。他在2005年投稿给老东家《华尔街日报》透露,他在中国工作时屡遭骚扰,包括曾被政府情报人员录像、被警察追赶时被迫把采访笔记丢到马桶里冲走、在星巴克咖啡馆被官方人员殴等。
驻华记者当了七年后,博明投笔从戎,克服超龄与身体超重的弱势,成为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情报人员,派驻过阿富汗和伊拉克,得过军功奖章。他的事迹显示他毅力过人,比如为了锻炼体能考入海军,他在长城上练跑搞得自己进了急诊室。而年轻时选择在麻省大学主修中文,则反映博明曾是对中国文化充满热情的理想青年(当然家境也不错),否则不会选择这样冷门的科系。他在本周的线上研讨会中,也用反讽的语气忆述,1990年代末所有驻华外国人都热情支持中国取得成功,可惜在他眼中,中国的改革开放已完全结束了。他认为,国际社会在2011年让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反而消解了中国改革的动力,因为中国不再需要改革就能实现经济发展。他的演讲引经据典,可见其深谙中国的话语体系,但这番讲话并未在中国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一方面因为在中国的网络监管下他的讲话传播力非常有限;其次,今天的中国大众、尤其是青年人对于西方的文明与民主理念,已不像二三十年前那么崇拜,更没有五四青年的激情。今天的中国青年更关注“后浪”的争议,以及更复杂迫切的现实需要,包括房贷、职业发展与养育孩子等烦恼。
再者,在美国冠病疫情失控、中美战略对立激化的情况下,白宫高官要再从理念的角度说服中国民众,已没有那么简单。
但博明的故事,也凸显一个现实:当前美国精英中的“知华派”,已不再像改革前的美国人,对中国的贫穷落后充满同情;他们也不是改革年代“初识”中国的学者、记者们,对这个古老文明的转身满怀激动、敬意与憧憬。反之,美国精英界更多的是对中国崛起充满疑虑,或者情怀破灭的人物。博明只是其中一个例子。
也许中国本来就不是他们想象中那样,是他们误导了自己——中国本来不会走西方的民主自由道路。但与此同时,中国在这些年的变化,以及对待西方记者、学者的具体手法,将一个个原本的朋友变成对手,而今他们在政治领域影响西方走在对华极不友善的道路上,更是让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