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时代 新基建领头夺科技霸权

时间:2020-05-06 10:07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旺报社评

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冲击全球经济,各国政府无不卯力推出各式刺激政策。细看其内容,除货币面的资金宽松与信用扩张外,财政面的租税补贴与减免、扩大公共支出、对个人的移转支付等,更是重中之重。根据彭博统计,目前全球针对疫情的财政刺激政策,规模已高达8兆美元以上,远超过2008年金融海啸。IMF调查亦指出,截至4月8日止,包括德、意、日、英、美等多国在内的财政支持金额占GDP比重,均已超过两位数,德国及意大利甚至高达3成以上。如何拉抬经济、远离衰退泥淖,是当前各国在防范疫情之外,最重要的施政目标。

相较各国激进的救市与纾困举动,中国大陆相对保守,规模不若欧美各国(占GDP比重不到5%),但该有的作为,一样也没有少。不管是针对个人或企业的租税与利息补贴,或是为企业续命的信用担保,都早已推出一系列的因应政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疫情防控表现相对欧美各国来得优异,大陆复工复产进度明显超出市场预期,北京将更有余裕刺激消费与投资,而非单纯撒钱纾困。

最近大陆政府大动作宣布,为因应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接下来将启动一系列的投资项目计划。其中,以5G基地台、人工智慧、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城际高速铁路及轨道交通、特高压输电以及新能源车充电桩等七大领域为主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简称新基建),将是整个投资项目的核心所在。根据陆媒报道,自中央发布这个政策后,陆续有25个地方政府提出相关投资规划,总金额高达近50兆人民币,约是大陆1年GDP的一半。手笔之大,令人感受到,大陆想要复制“铁公基”成功带动经济成长的模式,挽救持续下滑的经济走势。

大陆这个方向是正确的,全球都还处于新冠病毒威胁之下,面对外部终端需求强烈萎缩,想要维系经济成长动能,终究还是得透过内需消费与投资。不过,消费主要取决于市场信心的恢复,会有时间落后问题,短期难以藉由政策马上改善。但政府的投资支出却不然,时间落后问题相对较小,因此能够对经济立即做出实质贡献。这也是过往凯因斯学派所主张的,当市场失灵时,大有为政府是必要的。也就是说,要解决短期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政府必须积极介入与干预。

虽然有些学者强烈抨击砸大钱推新基建的做法,是画饼充饥、饮鸩止渴。特别是在债台高筑的当下,大规模的政府支出,会加重国家财政负担,同时排挤民间消费与投资,不利未来经济成长。这样的说法,看似成理,实际上却禁不起检验。原因很简单,在非常时期若无非常作法,只会让经济处境变得更糟。即使这会恶化政府财政,也是必须吞下的苦果。更何况,撒钱纾困救经济,是举世皆然的作法,并非大陆所独有。

进一步来看,新基建有别于传统的铁公基建设,除了维系短期经济动能外,背后真正用意是在扶植大陆高科技产业发展,藉此取得并掌握新兴战略领域的关键技术,进而抢占市场地位。众所周知,中美之间的对抗,不管是在贸易、科技或金融各方面,已经成为长期结构性问题。新冠肺炎疫情爆发,让中美彼此之间的对抗更尖锐,未来一段时间,冲突与矛盾将成为中美关系的主轴。近期美国商务部宣布将对大陆出口实施新限制,要求美国公司在未经许可下,不得向有军方背景的中国公司贩售部分高科技产品,就是例证。

新冠疫情对大陆经济的冲击,远小于欧美各国,但不可为此沾沾自喜,或抱着看好戏心态,一厢情愿期待欧美经济就此一蹶不振。因为从全球经贸的角度来看,这对大陆不仅没有好处,而且也不切实际。根据过往经验,每逢重大传染病后的全球经济走势,不管是V型或U型复苏,总是会回到原先的成长轨道。因此,现阶段大陆最应该做的,不是坐看他人沉沦,而是趁欧美各国自顾不暇之际,好好把握机会,加快新基建步调,厚实自身科技实力。毕竟这不只有助提升短期经济动能,也有助长期经济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更能在未来全球科技霸权争夺战中,抢占一席之地。

赞一下
(58)
81.7%
赞一下
(13)
18.3%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