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丹旭:视频站B站“后浪” 陷争议

时间:2020-05-06 07:46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早点

海腔新调

中国视频网站Bilibili(B站)前几天发布一段名为《后浪》的视频,在五四青年节之际向时代与青年致敬。视频在网上像接力赛一样刷屏,关于“后浪”的话题,也成为5月4日当天最热闹的讨论。

起名《后浪》,不难想象这段视频关于年轻人,俗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后浪”也是年轻人的代名词。三分多钟的视频中,中国知名演员何冰用富有磁性的声音和被网民形容为“爹味”的语气,激情澎湃地颂赞年轻人所处的这个时代,是一个“现代文明的成果被层层打开”的时代。

视频配合年轻人高空跳伞、电竞捧杯、环游世界、穿汉服跳舞、弹奏古典乐器等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点赞“后浪”专业、自信、大气、多元等特质,感怀他们拥有的“选择的权利”。

据报道,5月4日当天,这段“心灵鸡汤”式的视频成功在B站取得628.9万播放量、85.8万点赞量、10.5万评论量的佳绩,这还不算在微信、微博吸引的上千万眼球。视频的精简版还登上央视《新闻联播》前的黄金时段。排山倒海式传播力,让原本主打年轻人亚文化的B站,一下子广为人知,用娱乐圈比较潮的一句话来形容,B站通过此次营销成功“出圈”了。

不过,这段向年轻人表达羡慕、认可和寄语的视频,也一夜间把中国舆论划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阵营,有人看了热血沸腾、心潮澎湃;有人则不以为然、满腹牢骚。

必须承认,第一次看到这段视频时,我是被感动的,也有一丝作为80后对“后浪”的羡慕嫉妒恨。视频所刻画的确实是今天中国年轻一代的一个真实切面,他们学习热爱的事物,吸收新鲜的信息,张扬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和个性,追求向往的事业和生活。

这种自由随性、敢想敢做,既可以非常“鸡血”,也可以十分“佛系”的态度,同这一代人成长的环境紧密相关。1995年以后出生、在互联网时代长大的Z世代,与改革开放前出生的60后、70后,以及改革开放初期出生的80后相比,从小就享受到时代进步的红利。他们生活在一个经济基础远超从前,并且不断发展和更新的中国,没有经历过物资匮乏、社会动荡,在物质、见识、眼界、自我意识上几乎同西方社会的年轻人没有太大差别。

这样的成长经历,让他们少了上两代人的包袱,对自己的各种选择更加自信,对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也更加认同。他们还会更安于政治现状,较少像上两代人那样反思国家的问题和制度的缺陷,以至于在遇到一些争议时,甚至会露出幼稚的民族主义。

复杂的中国总有其永远的多面性,就好像每次中国新闻报道各种工资、资产报告后,总有大把的人哭诉自己“被代表”一样,也有很多年轻人在看完视频后五味杂陈,感叹自己难道是被淘汰的“后浪”。

一名在大城市“漂着”的年轻网民讥讽:“(视频)里面这些吃喝玩乐我都体会不到,还是房租涨了500块给我触动最大。”也有人很现实地说,视频只代表家境富裕的年轻人,“有了物质基础,才配拥有诗和远方”。对很多年轻人而言,视频对他们的描写显得脱离现实,因为他们面对的是理想屈服于现实,洒脱被焦虑取代。近年来中国社会冒出的“丧文化”,不就是部分“后浪”在无力抗争后放弃的表现吗?

这场争议的背后,其实也是对当下的中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以及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是否幸运的一场讨论。

改革开放至今超过40年,中国确实不一样了。但同样不能回避的事实是,当下的中国也面对新的问题。经济高速发展的红利会逐渐褪去,创业神话可能会破灭,代际遗传性加强,社会上升空间正在收窄。国际舞台上,中美冲突加剧,两大经济体脱钩、全球产业链“去中国化”可能不是天方夜谭,有悲观者甚至担忧,战争可能伴随冠病瘟疫而来,而这些对于中国的“后浪”,又意味着什么?

无论是视频中热血澎湃的年轻人,还是对视频嗤之以鼻的年轻人,其实都是当下中国真实存在的“后浪”,也许真的不必太羡慕或赞颂“后浪”享有的时代,因为每一代人都有属于他们的际遇,也肯定逃不过他们需要面对的复杂。

赞一下
(148)
91.9%
赞一下
(13)
8.1%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