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户均资产三百万报告 终于明白我家为啥这么穷了

时间:2020-05-05 10:04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来源:新周刊

作者:曹吉利 

你是否认真地计算过自己家的总资产?

上个月,中国央行的一份报告替城镇居民算了这笔账。4月24日,星期五,一份题为《2019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情况调查》的报告,出现在《中国金融》杂志的微信公众号上,随即引发热议。

毕竟,家庭资产几何,是一个太容易吸引眼球的话题,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都能与这个数字构成联系。

“城镇居民家庭户均总资产317.9万元”“净资产均值289.0万元”“城镇居民家庭住房拥有率达到96.0%”,几个关键性数据一字排开,引得众多网友大呼:又又又拖后腿了。

的确,这样的结果和很多人的日常感知相去甚远,比如仅仅四天之后,4月28日发布另外一份报告《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展示的好像是另外一种社会图景。

这份报告显示,截至今年三月,中国网民人数超过9亿,其中七成也就是6.5亿人月收入在五千元以下,学历在大专及以上的只有不到五分之一。

如果这六亿多网民里,恰好有一对城镇青年组成家庭,按照每人五千元的月收入,他们的家庭资产要用多久才能达到平均值呢?

除去还不会上网的幼儿和年纪很大的老人,在5G时代即将到来的今天,剩下上亿被排除在网民之外的人,因为什么而与网络绝缘?

这次没有纳入统计的农村居民,家庭资产和债务状况怎么样?

这些问题,两份报告并不能给我们清楚的回答。而最初发布在《中国金融》上的那份报告,几天前已经显示被删除了。

首先,我们给《2019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情况调查》的主要结论做一个总结:

在城镇居民家庭超过三百万的户均总资产中,房子占据了绝对地位,住房在实物资产中的占比接近七成,金融资产仅占总资产的五分之一;

负债参与率达到56.5%,负债主要来自银行贷款,其中房贷占家庭总资产的四分之三;资产分化,前1%家庭的净资产占全部家庭净资产的17.1%。

最后,报告还提出了几点需要注意的问题,包括城镇居民家庭金融资产负债率较高、中青年群体负债压力较大、老年群体投资金融产品风险较大、刚需型房贷家庭的债务风险突出等等。

有网友表示,看到最后,这几个问题倒是比较符合都市人的日常感受。

整个报告中,格外受人关注的是家庭之间财富的分化。根据统计,总资产最低的后20%家庭,资产占全部样本家庭的比例仅为2.6%,而对于资产最高的前20%家庭,这个占比数字则超过了60%。最“有钱”的前10%家庭,占有了近一半的总资产。

除了家庭与家庭,地域之间的财富也出现了明显的分化。

东部地区户均总资产为461.0万元,高于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具体来看,户均总资产最高的北京、上海、江苏分别达到了892.8万元、806.4万元和506.9万元,排在后三位的省区甘肃、吉林、辽宁则仅为169.7万元、141.5万元和127.5万元。

不过话说回来,考虑到住房资产占家庭总资产近百分之六十的比重,虽然东北地区相比东部地区,城镇户均资产差了将近三百万元,但现实中生活质量、购买力水平的差距或许并没有如此悬殊——说白了,大家的资产都集中在房子上,资产拉开距离,主要是因为房价拉开了距离。

这一点也体现在负债统计上。

房价更冷静的东北地区,人们在使用杠杆这件事上也相对更冷静。报告显示,所有受调查家庭中,东北家庭负债参与率最低,为42.1%。

当然,无论报告中的数字和个人感知是否吻合,普通人都应该尽可能保持平常心。根据人类学家邓巴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提出的著名的“150定律”,一个人能维持的稳定社交圈大致在150人。

也就是说,身处在社会中的我们,所接触和了解的人群总归是有限的,如果说统计数字还不足以描述全部生活的话,那个体感受更加不能。

看来看去,报告中大多数引发讨论的话题,都与房子有着丝丝缕缕的联系——

城镇家庭住房占总资产六成,是美国居民家庭的两倍,与此对应的是房价更高的地区家庭总资产更高,当然,负债参与率也更高;既然房子是大多数家庭最重要的资产,没有之一,那么在资产分化之中,房价的分化一定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过去二十年,房价上涨成为一种普遍经验后,没有早早买房的家庭,仅仅依靠工资和其他投资收益,都很难追赶走上房价快车道的家庭。就像骑着自行车追汽车,结果只能是愈来愈远。

我们不妨来做个对比。

从去年到今年,“房子白菜价”的黑龙江鹤岗一直处在讨论中心,这座东北城市的名字甚至已经抽象为某种符号,代表大城市中年轻人对远离中心、低房价、低欲望生活的想象。

据央视新闻调查,网络上流传的每平米三四百块的房子,不少是回迁房。2008年当地启动棚改,改造了近十万户平房住户,其中大部分选择了接收回迁房。

由此,很多本地家庭一下子拥有了几套房子,在基本没有外来人口、本地年轻人还在流失的东北煤城,把房子租出去或者卖出去都是一件难事,有房主甚至给出“代缴暖气费,免收房租”的租赁条件。

对比之下,棚户区改造却助推了热门城市杭州的房价一飞冲天。

2015年4月,杭州发布《关于大力推进住房保障货币化的指导意见》,大力推行货币化棚改。一夜之间,拆迁造就了一批暴富神话,杭城多出许多手握资金、到处看房的拆迁户。

当年年底,杭州的平均房价还在每平米1.6万元左右,到了第二年,这个数字就变成了2.2万元,第三年已经接近3万元。

去年八月,杭州地铁施工发生渗漏水,导致路面塌陷,两栋居民楼墙体开裂。如此险象环生的一幕发生后,网上竟然出现不少羡慕的声音:这几栋楼的居民可以拆迁了。

看来,拆迁带给杭州人的印象,比楼房开裂还要深刻。

根据最近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浙江一年流入84.1万人口,作为对比的是截至2019年末,黑龙江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1‰,总人口比上年减少21.8万。

人口是红利,而非负担,明白这个道理的中国大城市纷纷加入抢人大战,流入城市的新鲜血液为刚需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需求。据公开数据显示,杭州2019年卖地总收入达到2646亿元,超过第二名上海,连续两年位列全国第一。疫情过后,杭州和深圳楼市率先回温,涨幅领跑全国。

那么,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一个普通鹤岗家庭的总资产,又怎么可能超过一个普通杭州家庭呢?而那几十万涌入异乡的青年,要付出多少努力,才能让自己的资产追上当地家庭呢?

当然,大城市的平凡“土著”也有自己的苦衷:如果只有一两套住房,就算总资产涨到天上去,也总不能把自己家卖掉。

4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备受关注的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在疫情影响下,外贸遇冷,投资的效果短期内难以体现,消费就成了拉动经济的重要动力。

三月初,南京市官方账号“南京发布”抛出标题《超3亿元消费券!发!》,表示将“向市民和困难群体发放总额3.18亿元的消费券……推动服务业全面复苏”。不久后,首批5000万元电子消费券准时上线。

在南京的引领下,越来越多城市掏出真金白银,加入“撒钱”行列,消费券的发放形式、适用范围更是五花八门。

四月下旬,商务部提出大力促进汽车消费、扩大电商进农村覆盖面。

汽车市场的这场感冒,已经持续很久,疫情的冷风吹来,让还没恢复元气的车市又重重地打了个喷嚏。 有数据显示,二月份上半月,国内乘用车销量比去年同期下跌了惊人的九成。

而电商进农村,又很容易让人想起十年前的家电下乡和汽车下乡。

归根结底,这些策略的背后还是两个字,花钱。不过,想要让老百姓放心花钱,还离不开一个大前提:人们有钱可花。

此前,有相关机构的分析显示,全国有超过一半的企业在疫情期间调低了预期业绩,准备勒紧腰带。在这种情况下,各种优惠再打,也很难唤起全部的消费热情。

高昂的房价在过去十年,生生拉低了中国居民闻名世界的储蓄率。无数个攒了半辈子钱的家庭,很可能在一夜之前背上债务——因为他们买房。

恰如央行报告中所显示的那样,当大部分家庭资产都集中在不能挪动、不能变现的房产上时,相比于动辄数百万的资产总额,能留给消费的空间就十分狭小,更何况还有作为消费主力军的“中青年群体负债压力较大”。

家庭总资产高还是低,看看就好,就像《经济参考报》的一篇报道中所说:“最重要的一点,还是要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

疫情之下,深圳楼市更像是个特例。

关于深证房价暴涨的传闻不时出现在最近三个月的新闻页面上,4月22日,深圳官方表示,房价大涨的传言与事实不符,一季度新房价格上涨1.0%,二手房上涨2.8%,“房价总体平稳、略有上升”。

至于舆论反映的部分二手房价格过高,则主要是因为“部分业主挂牌价过高,存在严重背离市场行情的情况”。

当然,回暖是客观存在的。四月底,中国社科院的《中国住房大数据分析报告》显示,全国房地产市场基本恢复:“核心城市房价稳中略升,成交量大体恢复。”几乎同一天,央行的第一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发布,其中有23.0%的居民预期,下一季度房价会上涨,48.0%的居民预期房价“基本不变”。

被信心托举的楼市,成了疫情之后回血最快的行业之一。

房子,毫无疑问是中国家庭资产中最重要的压舱石,主导了普通人关于未来的大部分想象,在洋洋洒洒的央行报告里,我们无论从哪个点出发,总能绕到房子身上,就像现实生活中的两个人谈话,兜兜转转,也总是离不开房产的话题。

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刚刚迈过三万元门槛,对照上百万元的住房资产,很难不产生魔幻感。

人们的悲欢总归并不相通,攒首付的家庭、刚刚背上贷款的家庭、还完贷款的家庭和准备再买一套房的家庭,所思所感毕竟不同,就像一些人眉飞色舞地谈论暖洋洋的楼市“小阳春”时,另一些人听了就要打冷战。

但被宏大数字稀释、过着千篇一律生活的人们,又很容易在相似的忧虑下,产生相似的共鸣。比如一次又一次加班后的你我,读到打工诗人许立志在寸土寸金的深圳写下的那首《远航》:

“我想在凌晨五点的流水线上睡去/我想合上双眼/不再加班和熬夜/此行的终点是大海,我是一条船。”

赞一下
(83)
95.4%
赞一下
(4)
4.6%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