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友兴:警惕冠病疫情后中国社会分裂

时间:2020-05-05 08:17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这个世界正处于社会大分裂之中。法国的“黄背心运动”反衬着法国社会的分裂;英国的脱欧尽管成功了,但英国社会似乎更显分裂;美国的总统大选也许会加速美国的社会分裂;香港社会处于分裂状态是不得不承认的事实;台湾的社会分裂不是现在进行式,而是有相当长的时日了。

面对发生在武汉,随后在全中国和世界传播开来的2019冠状病毒疫情,中国的网络舆情十分活跃,各种观点、主张争论异常热烈,或者说是激烈,各种立场明确清楚,好像也没有什么模糊的空间,这恐怕前所未有。微信群分裂了,朋友圈分裂了。最典型的莫过于《方方日记》之“事件”。

我称之为“事件”,不仅在于社会各方对《方方日记》的评价不一,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更重要的是出现不共戴天、势不两立的态势,成为一种社会现象,社会可能出现的一种趋势。但是,这绝不是什么多元的呈现,相反,恰恰是中国社会撕裂的表征,怕是在疫情后社会走向分裂。《方方日记》反映出中国社会走向分裂的危险。社会分裂极有可能变成分裂的社会。这尤其是必须警惕的事。

中国社会分裂的症候有哪些?法国政治学家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分析了社会分裂:贵族与资产者的隔离、资产者与城市下层阶级的矛盾、贵族及资产者与农民的分离、贵族内部以及资产者内部的四分五裂。托克维尔说的主要是阶级、阶层间的分裂之事。而说到冠病疫情造成中国社会分裂的症候,恐怕已经超出阶级、阶层间的事了。

如果只用一词来说中国社会的分裂,那就是“极化”。“极化”就是会不顾对方的理由与观点而加以反对或批驳,甚至根本没有搞清对方说了什么,只要非我“族类”,一切都加以否定。目前在各种政治、社会等热门话题上,无不出现分歧,甚至不会留意到对方(立)的意见。冠病疫情下分裂性的症候可以归纳如下。

社会分裂的症候

第一,不妥协。从个体来说,“不妥协”或许是其性格坚强的表现,可能值得赞许,例如,面对外敌,誓死不妥协,那是民族大义。可是,不妥协于社会绝不是一个正常的现象。人们常常认为,民主其实就是妥协的机制,妥协并非不民主,恰恰相反,不妥协绝对与民主无涉。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以来倡导协商民主,就是要建构一个利益可以协商和妥协的空间,妥协就是商量。

不妥协就无法达成共识,因为社会共识不是社会共同体成员的意见、主张、立场的绝对一致,而是某种相互妥协的一种方案。倡导文明社会,就需要更多的妥协意识。可是冠病疫情期间,网络舆情显现出的“不妥协”令人吃惊,更令人担忧。

第二,不宽容。不宽容可以表现为偏见、狭隘、妒嫉和排他,人们不难发现,这些表现在疫情期间成为一个社会现象,而不只是个体性的。偏见表现为社会偏执性格,而偏执又往往同心胸狭隘、妒嫉联系在一起。不宽容往往会排斥理性与必要的逻辑思维。只要观点,甚至只要立场,不需要理性分析,不需要证据,不需要论证,不必说理,口号加帽子就行了。

不宽容的另一个现象就是冷漠和犬儒主义。当然,不包容、不宽容是社会分裂的表现,也是社会分裂的原因。荷裔美国作家房龙在其名作《宽容》中,总结了人类不宽容的根源在于恐惧:“不宽容不过是群众自我保护本能的一种表现。恐惧是所有不宽容的根源。人要是不在恐惧的影响之下,是非常愿意正直和正义的。”问题在于,疫情期间人们所表现的不宽容,背后的“恐惧”是什么?人们又为何“恐惧”?

赞一下
(60)
45.1%
赞一下
(73)
54.9%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