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如何看待前所未有的负油价现象

时间:2020-04-30 08:14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工商时报社论

在3月初沙特阿拉伯开启原油价格战,加上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于全球肆虐的双重利空下,国际原油市场价格原已大幅震荡下跌。岂料,台湾时间4月21日凌晨,5月份西德州(WTI)原油期货倒数第二个交易日,期货合约价格又以自由落体式地大跌,出现史上首见的负油价,且盘中甚至跌至每桶负40美元,最终结算在每桶负37美元,导致能源类股下跌3.29%,更拖累标普500指数(S&P 500)收盘下跌1.79%。

即便日前有专家提示负油价出现的可能性,但如此戏剧性的跌幅及负油价金额,依旧让市场专家大感意外。毕竟,依交易规则来看,若某一买家在4月21日收盘前以负37美元买入一口5月份的WTI原油期货,则在现货交割时,除了可以拿走1,000桶原油(CME一口WTI合约为1,000桶),还可以领走卖方支付的37,000美元。

会出现这等违反商业逻辑的“赔钱买卖”,主要是金融市场的多数参与者没有能力进行现货交割,以至于当5月份期货最后交易日(美国时间4月21日)来临之前,没有现货交割能力的交易者都必须转仓或平仓,以避免因无法交割现货而违约,使结算日出现大量无法交割的卖压。在此交易委托簿的失衡下,身为价格接受者的期货交易经纪商,亦只能被动因应,也突显出原油多/空交易人有加强风险控管的必要性。

或许有人会纳闷,全球原油期货交易已有数十年之久,期货转仓需求亦是交易的日常,为何过往从未出现负油价?深入探究可知主要原因有三:

首先,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续延烧,需求的急冻造成原油储存空间接近溢满。资料显示,因疫情减少的需求超过每日3千万桶,约为5月起石油输出国家组织及伙伴国(OPEC+)及美国、加拿大、巴西等主要原油生产国供给削减量的3倍,加上美国原油减产进度缓慢,均导致全球原油储藏设备已接近满载,储油成本大幅攀升。许多原本有能力现货交割者,也因一时苦寻不着储藏设备或无力负担而不得不进行转仓或平仓。

其次,大量原油抄底交易者的贪婪,成为价格风暴的推手。由于3月起国际油价大跌,吸引投机性交易者在认知国际原油市场供需大幅失衡的情况下,涌进期货市场抄底作多。4月初,5月到期WTI期货的未平仓合约达到63万口,远高于4月到期WTI合约的43万口,大量未平仓的投机性合约持续押宝到可以冲销的最后一天,导致结算当日出现人挤人、多杀多的疯狂卖压。若观察4月21日当天的交易价、量资料即可发现,最大的两个交易量分别出现在价格跌破每桶10美元及0美元两个价位,显露出抄底至最后一刻的疯狂投机者足迹,亦是油价一泻千里的促因。此时,若投资人未事先于支援负值报价及成交功能的交易平台,进行风险对冲操作,交易风险必然大增。

最后,这场原油价格呈现跳崖式下坠,再次显现沙国年轻王储的决策失误,沙国启动的“自杀式石油战”即是油价失控的深层因素。在需求日趋疲弱的背景下,3月初的OPEC+会议中,沙国因与俄罗斯在减产意见上相左,突袭式地发起价格战争,使国际油价崩跌超过50%。巨大的跌幅推高油价波动率,吸引了蜂拥而至的投机性交易者,这也是最终5月份WTI原油期货于4月21日出现负值的关键。若3月初OPEC+采取稳健调控模式,即依需求下滑程度调控供给以控制油价跌幅,则原油期货市场理应不会出现此波过度投机的现象。

至于负油价是否代表原油已没有价值?答案是否定的。原油应用广泛,自有其内在价值。此次WTI期货价格出现负值,乃是期货市场出现交易失序的踩踏现象,并不表示原油现货的实际价值为负值。

长期来看,即便布兰特(Brent)原油因为现金结算不太可能跌入负值,但因其原油期货价格和WTI有极高的正相关,难逃WTI拖累,结算更是大跌逾20%,而中东原油现货指标的杜拜(Dubai)原油指数亦分别受两大期货价格影响而大幅走跌。难怪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油价动态报告》显示,供需基本面对原油价格的解释力越来越低,期货市场价格的变动往往导致现货价格大幅偏离基本面走势。

那么,随着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发烧,6月份WTI期货合约会否再度出现负油价?依目前情势研判,6月份再现负油价现象的机会应已降低。一来是市场投机性交易人不至于重蹈覆辙,势必将提前转仓;二来是5月原油供给国正式大幅减产,提供油价些许支撑;三是随着油价处在罕见的低档,各国将加快扩充储油空间。易言之,“贴钱倒油”的负油价现象理应不会成为常态。但就金融市场而言,交易风险总藏在人性脆弱之处,投资人在追逐高获利的同时,万万不能轻忽善用不同交易策略及工具适时管探风险的必要性。

赞一下
(6)
85.7%
赞一下
(1)
14.3%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