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伟彬:回不去的台海两岸关系?

时间:2020-04-30 06:5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郑伟彬

随着5月20日的临近,两岸关系也越发地紧张。北京对台湾施加的极限压力,是否能够迫使蔡英文在就职演讲中说出点什么;抑或者,北京本来也就不曾指望,民进党能在两岸关系上做出什么改变。

自1月份台湾总统选举以来,两岸这种紧张之感便不曾停止。只是最近以来的诸多事件,仿佛让人误以为,两岸将重回1987年开启交流之前的旧时代。

最近的事件是北京单方面突然宣布,停止大陆各级学校毕业生赴台升学就读的“试点工作”。这是继去年中突然停止大陆旅客赴台自由行之后,北京方面再度中断两岸之间的交流事项。

在台湾方面,为了防止冠状病毒疫情的扩散,也在今年年初就宣布全面禁止陆客团入境;此后陆配及其子女、两岸直航航班数量以及城市,均被大幅度削减。

在疫情与政治的双重作用下,两岸人流的往来基本被隔绝。

人流停止了,物流是否也将面临不测?10年前签署的《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即将在今年6月份到期,如果届时不再续签,同样停止。两岸快速退回到旧时代的全面停止往来,进入对抗状态,也就不怎么令人意外了。

两岸关系走上分道扬镳的道路,俨然已经无法再回到过去这些年的轨道上去。

回顾台湾自1949年以来的历史,统独关系(身份认同)与民主政治,是决定台湾政治发展的两条基本脉络。

在经历三次政党轮替之后,台湾的选举制度已经逐渐完善,至于民主制度达到何种地步,则各有各的看法。但不管如何,相较于两蒋时期,明显有了很大的进步。

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过去十几年间,台湾的民主政治与选举制度,一直深受统独议题(身份认同)的干扰,每次选举都势必因为统独议题而陷入深度的纠缠之中。

到了2020年的今天,这种身份认同与两岸关系的统独议题,终于不再藕断丝连。民主政治的发展路线继续前进,而身份认同则已经清晰地指向了“台湾”自身。与中国大陆纠缠在一起的“中国人”身份认同,似乎也伴随着像郝柏村这样典型人物的去世,不再牵扯到岛上的台湾人。

这既得益于1月份那次选举所营造的“反中”“捍卫中华民国”形成的大氛围,也得益于此次冠病疫情的暴发,使更多的台湾居民认同自身的台湾人身份。不管这种认同是出于防疫的需要,还是区分你我的民粹主义目的,总之,“台湾人”的共识强化了,我者与他者的界线更清晰了;最大的区隔自然是大陆人,哪怕他们有些已经拥有了台湾的永久居留权,也依然带有大陆的色彩。

可以说,台湾人现在已经基本完成了对自己和世界认知的重建,原本的两岸关系框架也将极大地发生改变。这大概正是“九二共识”与“一国两制”越来越无法在台湾社会赢得认可的原因。

因为这次疫情,不仅台湾人的身份认同获得了相当广泛的支持,同样在制度与治理方式上,台湾版本的防疫方式,也在国际上与大陆展开正面对决。虽然台湾对其他国家的口罩等物资捐赠远不及大陆,但因为有美国、欧洲部分国家对“台湾模式”的加持,使得台湾的“抗疫大外宣”正面对上北京的大外宣,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北京树立的宏大叙事。

更何况,这显然不只是防疫方式上的对比,同时也被视为两种不同的治理模式的比较。

本来,治理方式的选择不应该是零和游戏,也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排斥性选择。但是在当前的时空背景下,被升级为两种不同制度,甚至不同意识形态下的正面对决。美国等一些国家的政客、媒体对此的推波助澜,显然让两岸关系越发走向无法转圜的地步。两岸之间不断拉高的民粹/民族主义情况,恐怕会引发两岸更多的摩擦与冲突。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背景是,即使在疫情期间,北京的军机依旧绕行台湾,甚至出现首次在夜间绕行的记录。此外,其他诸如军事演习、航空母舰从台湾东部海域经过等,无不在以强力手段向台湾施压。

从这一角度上来说,北京显然没有因为台湾政局的变化及舆论风向的彻底转向,而改变其节奏与计划。恰恰相反,台湾的政治变化与国际格局因为疫情而突变,将更进一步地加快两岸关系的变化。原本尘封的老问题突然因此而抬头。

所以,或许蔡英文在就职演讲中说点什么,已然不重要。历史注定将坠入它的惯性轨道之上,混杂着多种政治力量与目的,相互碰撞,最终将产生出什么样的结果,大概也就无法预料了。

作者是北京自由撰稿人

赞一下
(85)
81%
赞一下
(20)
19%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