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期刊发表疫情论文,到底行不行?

时间:2020-04-27 16:12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不必以其它氛围替代科学本身的话语方式,科学的事还要以科学本身作为争论前题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之初,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和几十位联合作者合著了两篇文章:一篇关于新冠病毒科研,另一篇关于当时疫情的发展回顾。这两篇文章分别发表在了《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和《柳叶刀》这两个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科学家的这个做法引起争论:科学家到底该不该发学术文章?应该在国内还是国际发?科学家是应该发学术文章,还是应该只与疫情抗争?(环球时报4月23日)


    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初,这些科学家就关注到了这个突发情况,从科学家的社会角色而言,在第一时间就给予相应研究,这样的敏锐洞察和付诸行动,是所有科学家的职责特质。尤其是在宝贵的第一时间之内,全球很多国家对此还没有充分的认识,更谈不上重视,而这时的论文起到的作用起码是对世界各国的提醒。从这个层面来说,科学家发学术论文就是在以自己的特定角色参与疫情抗争。

    但并不是说这两篇论文的结果就是完全正确的,更不能说它就是最后的定论,因为科学论文阐述问题的基础,永远是站在现阶段已知条件上的,而现有已知条件本身就是动态的不断丰富的概念。正如所有的科学研究一样,时间的阶段性和已知材料丰富程度,总会在一定程度构成动态的局陷性制约。

    科学的研究,即使是面对同一个课题,各国的科学家也很难在短期内给出确定的回答,因为所有科学家都同时受制于时间阶段性和材料丰富程度的困扰。从这个角度来说,哪个国家的科学家都没有自我优越性的区别,有的只是是否全力以赴地去观察去研究,如果说最终会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先肯于付出的科学家,就有可能走在这个课题的前列。

    另一方面,在科学研究的大尺度过程中,每个先行的科学家都可能只是后来者的台阶,他的研究成果很可能被更多的新认知和新条件所推翻。但从科学角度来说这并不是错误,因为任何科学研究的进展,都不可由一个人完成,它需要后来者的不断否定或更正。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否定或更正,本身也是借鉴了先行者的成果上进行的,并在否定或更正中吸取了其中的养分,而科学的发展总是在这样的递进互动中,和往复循环中螺旋上升的。        

    应该在国内还是国际发?显然,这根本不是问题。因为疫情并不仅仅是中国的事,疫情没有国界,它是全人类的共同敌人。而在国际上发,当然就会在更大的范围产生应有的警示作用,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和《柳叶刀》都是最前沿的学术刊物,它的受众主体也是世界视野的科学家,而由此引发的互动和外延效应则会极大地将课题引向不分国界的深入化轨道。

    科学的研究,回避不了它彼时彼刻的局陷性,但从论文发表的时间上可以看到它当初所使用的材料,而读者从发表时间上也可以理解当时作者的客观视野,这并不构成阅读障碍,相反,还会受到更多启发。

    因而,看待这两篇论文,不管它存在怎样的不足,都不能脱离两个客观中肯的维度,一个是科学究研本身存在的动态性递进维度,另一个是历史唯物主义维度,而不能用此时此刻更加丰富的材料去衡量彼时彼刻的视野局陷性。争论是科学研究中必须存在的有机土壤环境,有争论很正常,但科学的事还要以科学规律本身作为争论前题,而不必以其它的氛围替代科学研究本身的话语方式,超出了这个范围,就是对科学的封杀。
赞一下
(46)
71.9%
赞一下
(18)
28.1%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