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逐渐形成在全球的强大产业竞争优势,中国贡献全球制造业产出35%以上,其“世界工厂”的头衔名副其实。但是,受疫情冲击,这种优势也在削弱中。疫情展示全球产业链依赖中国的脆弱性,也使跨国企业对“中国制造”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出质疑。例如美国苹果公司已经表示,受中国代工工厂停产的冲击,将会影响其智能手机的全球供应。
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开始重新审视企业供应链“多元化”的重要性,不能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全球供应链的分散和重组进程或许会加速。疫情将是全球供应链重组进程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严峻的疫情形势,将加速一般性制造业外移。中国美国商会在2月27日发布冠状病毒的影响报告,依据在2月17日至20日对169家成员公司所做的问卷调查,三分之一的企业表示,在工厂无法开业的情况下,他们会将业务迁出中国。
尽管如此,供应链搬离中国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须最少两到三年的时间,成本代价也很高。不论生产能力、配套设施齐全度、产品质量和其稳定性,还是劳工素质和国内治安,其他国家都难以与中国竞争。面对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蔓延,跨国公司该把供应链搬去哪里呢?
影响“一带一路”实施
中国领导层将工作中心转向国内,优先应对疫情所带来的各方面冲击。在这一背景下,推进“一带一路”也被迫放慢脚步。疫情对“一带一路”的冲击,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第一,受国内企业停工停产的影响,在建项目所需原材料和工程设备在中国的采购受限。此外,部分复工复产的企业也被要求转换产能,优先生产抗击疫情急需的医疗用品。
以东南亚地区为例,印度尼西亚的雅万高铁项目,是中国在该地区推进“一带一路”的标志性工程,许多中国企业和工程技术人员参与项目建设。印尼欠缺建设大型铁路的相关经验以及相关技术人员储备,也缺少具竞争力的国内企业,能够参与雅万高铁建设。原材料采购、工程设备制造、机车零配件、车辆配套产品、车辆信号和安全运行控制系统,全都依赖中国厂商提供。
尽管中国当局要求各类企业,在防控疫情的条件下复工复产,但是面对高传染性的疫情,既要企业复工复产,又要企业有效防控疫情和防止工人感染,无疑是两难。企业复工面对口罩等保护用品短缺,外地返工人员又不能马上复工,面临长达14天的隔离期。此外企业面临各种原材料短缺和物流运输限制,全面恢复产能至疫情暴发前的水平谈何容易。
第二,由于许多国家对人员流动采取的限制措施,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在农历春节过后返工受到影响,从而拖慢相关工程施工进度。由于担忧疫情的扩散,很多国家已经对中国公民采取拒绝入境和旅游限制措施。事实上,这些防疫措施意味着,中国在国际社会上推介“一带一路”的相关外交和经贸活动也随之停摆,与“一带一路”项目有关的会议、推介活动、项目投标、项目施工和员工培训均受到影响而被迫推迟。依据中国商务部2月份公布对外投资数据,1月份中国企业境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为83亿美元,同比下降9.5%。
疫情打乱了“一带一路”的实施,所产生的短期影响是很大的。在3月5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记者会上,中国外交部副部长马朝旭也承认了疫情对“一带一路”建设造成影响。疫情会在多大程度上阻碍“一带一路”项目实施,取决于中国和世界各国何时能有效控制疫情。由于目前疫情在全球暴发,全面评估此次疫情到底会在多大程度上冲击“一带一路”还为时尚早。
尽管疫情给推行“一带一路”带来巨大挑战,但是不会动摇中国推进这一倡议的决心。一些“一带一路”工程项目会受到冲击,完工日期会被迫推迟,但这些项目本身不会终止。在战术上,中国将收缩耗资巨大的“一带一路”,但是在战略上不会动摇中国继续推进这一宏大倡议的雄心。“一带一路”关乎中国经济和产业可持续发展,也是中国能否最终崛起成为全球大国的奠基石。
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