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后期 中国外交需要有更加广阔的胸襟

时间:2020-04-24 15:17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中国在对抗新冠疫情中的表现展现了举国体制下强大的动员和执行能力,同时也为其他国家应对疫情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典范。而随后推行的雪中送炭式的“口罩外交”则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称许。但最近一段时期,国内外舆论为一些缺乏事实依据的问题而争论不休,口水战频频发生,各种阴谋论纷纷登场。在某种程度上,这种趋势对各国对华外交政策产生的影响不可小觑。

虽然现在谈论疫情结束还为时过早,但人类在疫情结束后将面临一个非常不一样的世界,这一点没人否认。虽然国际间权力转移的大势不大可能逆转,但全球化进程脱轨、中美脱钩、全球经济衰退、失业人口剧增、社会动荡频发,这些似乎都是大概率事件。

如果不能在这种急剧变化中把握好中国与外部世界特别是西方国家的关系,任由双方的误解和疑惧加深,不仅会导致中国发展的外部舆论环境急速恶化,而且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使得中美关系渐行渐远以至于滑向新冷战的泥潭。这是任何一方都不愿看到的结果。

有鉴于此,在后新冠时期,中国外交需要有更加广阔的胸襟。无论在国家利益的界定或是政策目标的追求上,都要跳出传统的主权国家的窠臼,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去看待我们这个世界所面临的各种共同挑战,在全球健康、气候变暖、网络安全等全球治理问题上更加积极参与并更有建设性。在积极提供更多全球公共产品的同时与所有利益攸关方通力合作并展现包容、灵活的泱泱大国的气度和担当。这种“风物长宜放眼量”的气度,也意味着在外交政策的执行中需要有更加灵活柔软的身段。

作为一门艺术的外交本身就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即使是恶意的批评和诘难,争锋相对、唇枪舌剑可能迎合了民间的一些激进情绪,但在国际上却不一定能为自己加分。在有理有据有节的基础上四两拨千斤、展现谦谦君子风度,比逞一时口舌之快更能赢得国际上的支持和理解,也更能在国际上团结大多数。

弱国无外交,但强国有时往往也需要体现长袖善舞的外交能力。对处在上升期的中国而言,在全球抗击疫情的合作中与其高调宣传自身方案的普适性,不如强调自己是疫情受害者和自己的全球命运共同体成员身份更有利于推行自己的外交政策目标。

17年前,在曼谷举行的中国-东盟领导人“非典型肺炎”问题特别会议上,中国领导人本着坦诚、负责、信任、合作的精神,向东盟各国通报中国疫情和防治工作中的经验教训。那次“非典外交”不仅消除了一些国家对中国的怨气,加强了东盟国家对中国抗击“非典”措施的理解,而且成为双方进一步合作的契机。

今天的情势与那时已经大不相同,但在如何处理大流行期间和之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上,却提供了一个值得仿效的范例。

赞一下
(66)
76.7%
赞一下
(20)
23.3%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