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恩泽:中国经济数字反映疫情冲击力

时间:2020-04-21 14:40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中国国家统计局4月17日公布,初步核算,第一季国内生产总值(GDP)20万6504亿元人民币(约4万1536亿新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6.8%。这一数字让中国人吃惊,却又在意料之中。

这么多年来,看惯了GDP增长的数字,乍看到负增长且为6.8%的降幅,着实吃惊。GDP季度性增速破“零”,这是中国自1992年公布季度GDP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

但这个数字是客观公正的,是实事求是的,与受困于疫情中中国人的感觉是吻合的,也是与经济学家的预期较为相符的。业界此前一直预期,中国第一季会出现5%以上的降幅。因此,6.8%的下降幅度在预期区间内。

受到疫情和春节因素的双重影响,从2020年1月下旬到2月末,中国经济基本上处于停产停业状态,百业萧条,这是直接导致经济增速下滑的原因之一。再加上从3月份开始,疫情在欧美等国家不断蔓延,中国外贸出口又受到很大制约,这对经济的总体影响是非常大的。

在此情势下,第一季经济活动大规模停摆,只有少数行业支撑着抗疫一线的后勤保障和全民宅家的基本生活。第一季中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8.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9.0%,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下降16.1%,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6.4%,这一系列“下降”都严重损害了中国第一季GDP增长。

但是,我们也要从-6.8%中看到积极因素。首先,用牺牲GDP增长的代价来换取抗疫斗争和全民健康,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值得。

疫情暴发时,防控是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疫情主战场武汉全面封城,许多劳动力密集的企业果断停工,全民宅家防疫,为的是确保抗疫斗争顺利进行,确保群众不受病毒感染,这是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疫情暴发下的正确贯彻实施。世界上,人是最宝贵的资源。GDP减少了、损失了可以再补回来,人没了,再光鲜的GDP也没有意义。

其次,负增长中也有潜在的经济发展健康因素在生长。各行业有减也有增,尤其是3月份与1至2月份相比,国民经济积极的增长因素在上升。比如第一季,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8.4%。而其中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1%,降幅较1至2月份收窄12.4个百分点;环比增长32.13%,工业产出规模接近去年同期水平。

这是得益于3月份复工复产力度加大。第一季虽说第三产业整体增加值同比下降,但其中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2%和6.0%。这是新动能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此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等重要数据的降幅,均比1至2月份有大幅收窄。这些都是健康向上的业绩。

再次,要看到在如此疫情之下,14亿人口的大国,水电不停,暖气不停,通信不停,物资供应不断,社会秩序不乱,是强大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储备在应急状态下充分保障,是中国经济的韧性所达到的极致状态。

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生产稳定,供应渠道特别是物流畅通,货物服务交付持续有序,资金流动性顺畅流转,非常时期经济合同履约率仍然得到一定保障。

疫情检验了中国经济的应急能力,一些企业由平时转入战时状态,在很短时间内就能上口罩和消毒生产线,保障抗疫物质供应。一些互联网企业在关键时刻履行社会责任,为宅家消费者提供免费阅读、看免费大片。

总而言之,-6.8%是一个实事求是的数字,反映出疫情对国民经济运行呈现较大的冲击力,国家在政策层面要大力支持企业纾困、刺激消费、用改革释放活力,货币政策要进行适当的逆周期操作。

而向前看,进入4月份,如果中国境内疫情没有大的反复,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能有一定遏制,加之中国政府出台适度有效的经济政策,第二季GDP将明显好于第一季,进而在上半年能过好疫情这一关,为下半年高质量发展作好铺垫。

(作者是财经媒体专栏作家)

赞一下
(35)
72.9%
赞一下
(13)
27.1%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