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达:《方方日记》超越迷惘

时间:2020-04-18 07:57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伟达

在前一段武汉冠状病毒疫情和封城最艰难惨烈的日子里,有网民朋友为笔者推荐了《方方日记》,其行文风格朴实、真切、感同身受、直抒胸臆,蕴含着作者坚持的正义感、勇气和良知,从普通公民的角度,记录了武汉和武汉人民所经历的特殊“至暗时刻”。

有一位网民还分享了他的感受,笔者深以为然:“什么是正能量?讲真话,实事求是才是正能量。当年彭德怀元帅为了救民于灾难之中,在庐山会议上秉笔直言,为民请命,是顶天立地的正能量,是中华民族的脊梁。相反,那种‘打着正能量旗号’戈培尔、姚文元式的谎话连篇,粉饰太平,或义和团式的愚昧无知,反现代化,才是变态偏执的负能量。”

很多年以前,笔者曾听到过一个颇有意思的文化对比,说是“中国警察一般轻装上岗,而美国警察总是荷枪实弹;美国言论出版畅通无阻,中国文字狱的积习深厚。”现在看来确实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像《方方日记》这样的创作,在美国和西方文化环境里,属再正常普通不过的文学活动而已,不必大惊小怪。

即便在美国历史上的非常时刻,譬如2001年九一一恐怖袭击后,美国民间对政府的危机应对处理,也有各式议论和说法。好莱坞一个导演甚至还拍摄上映了一部名为《华氏911》的纪录片,对当时小布什政府的危机处理及随后发动的伊拉克战争,提出“阴谋论”式的尖锐批评。但美国能心平气和,美国没有什么“异议作家”,美国在批评和反对的声音中才得以成长壮大。

然而,“在批评和反对的声音中才得以成长壮大”,对不少其他的国家政府和文化,却近乎是件不可理喻的事情,其对讲真话似乎怀有某种“非理性”的反感和恐惧。譬如中东有国家,可以为了一本书的出版,满世界通缉追杀书的作者;而过去苏联存在的年代里,也不断制造所谓“异议作家”。

记得曾听到过一首外国电影的主题曲,真挚、凄美、深深的忧伤,但又充满自由的憧憬,令人一曲难忘。原来这是根据苏联小说《齐瓦格医生》(Doctor Zhivago)所改编的电影音乐旋律。

小说《齐瓦格医生》讲述了20世纪上半叶,在俄罗斯充满动荡、革命、战争、苦难的历史隧道里,一名医生齐瓦戈的个人历程、价值思考和悲欢离合,选取了人文情怀和历史忧患的独特视角。作家帕斯捷尔纳克在完成小说创作时,已经是后斯大林时代的1956年。

但苏联出版界当时对《齐瓦戈医生》手稿的反应,竟然是“仇恨社会主义”,拒绝出版该书。苦闷中的作家无奈将书稿寄到了西方,并得以成功出版,获得了西方文化界的一致好评,并因此而荣获1958年诺贝尔文学奖。

但这却引来苏联官方对该小说和作家的升级批判,两年之后,作家孤独而终。1982年,苏联为作家平反昭雪,1988年,《齐瓦戈医生》俄文本正式出版。这一历史的悲剧弧线,竟然延续了30年,才由正义和良知的获胜而尘埃落定。

结局固然令人告慰,但也引发了重大关键的诘问:还会有类似的下一次吗?还要反复地又折腾30年吗?人们难道不会从悲剧和教训里面,学得更聪明、宽容和高尚起来吗?但令人惊诧的是,答案完全不令人乐观,反而有变本加厉的恶化。

在俄罗斯的东亚近邻中国,有激情作家为高尔基的《海燕》,及奥斯特洛夫斯基小说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所感召,也尝试创作中国革命历史小说《刘志丹》,但不料在1962年却遭遇“利用小说反党是一大发明”的超级文字狱,并由此造成了长达16年的残酷冤假错案。

回到21世纪今天的《方方日记》,绝不应该再发生重复《齐瓦戈医生》和《刘志丹》那样的荒诞悲剧和愚昧罪孽。中国巨龙当擦亮双眼,中华文明须超越迷惘。

作者是在美国的国际文化战略研究和咨询专家

赞一下
(106)
62.7%
赞一下
(63)
37.3%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