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向盘
欧美防疫体系健全、卫生资源丰富、医疗技术先进,此次却成为重灾区,个中原因值得反思。
当疫情在中国暴发时,多数国家却将它视为一种致死率稍高的流行性感冒,号召民众不必恐慌,防范举措漫不经心,漏洞很大。由于对疫情认知不足,严重低估病毒的危害和大范围传播能力,错失了防御的良机。
当疫情出现社区蔓延时,不少国家又犹疑不决,担心社会恐慌和医疗卫生资源瘫痪。不愿采取过多约束限制措施,也不愿加大检测、追踪监测力度和强化收治能力,只愿将资源和精力放在重症患者身上。英国则倡导“群体免疫”做法,抗疫极端不负责任,既是对自己国民的不负责任,也是对国际社会的不负责任。
疫情并非不能控制,考验的只是政府的决断和社会、经济的容忍限度。病毒扩散伊始,中国地方政府在防控措施上,一开始也没能足够重视,武汉和湖北结果成了重灾区,3000多人因此牺牲。但在果断和强力的封城措施之后,一个半月时间,疫情完全控制下来。
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宣布紧急状态,采取封锁禁足措施,可以看出,这是一种趋势和普遍认可的应对举措。
由于疫苗研制周期较长,很难指望在这一波的疫情蔓延中发挥作用,因而当前最重要的策略还是要严密防控,采取空间隔绝的方式,阻断疫情的地理和人际传播。
不论是中国模式、韩国模式还是新加坡模式,在抗疫当中,都是不计成本,严密从源头防护和隔绝。一旦出现疑似或确诊,就将可能感染者全部隔离,这样才成功阻断疫情蔓延。
实际上,强力的管治措施并不意味着强势的大政府,而是积极作为的政府。在整个防控网络中,除了中国各级政府,更多仰赖于村庄社区、社群社团等的自发作为。它们与各级政府积极配合,从流行病学调查、物资运输分配、知识普及等各方面,共同织成严密的防控网络。
在对付毒性如此之强的冠状病毒上,社会层面的组织动员非常重要。这可能会造成大面积恐慌和社会失序,对经济发展造成重创,但短期的牺牲是值得的。应对不力、管控乏力,才是致命打击。
国家和社会治理模式不同,政府的能力和制度存在差异,因而应对疫情蔓延的举措有别,这点毋庸置疑。但面对疫情的快速蔓延,政府层面无所作为,优柔寡断,以“小政府”、政府无权干预公民自由为借口逃避责任,这是对公民生命和健康权的漠视和无情践踏。
政府的首要职责是保护公民的生命和健康,无论哪种治理模式,无论哪种政治制度,政府的这一职责都不容逃避。
如今冠病已经在全球大流行了,当前急须的是国际社会同心协力,共同抗疫。只要一个国家稍微松懈,就可能导致其他国家的努力付诸东流。
在艰难时刻,要更多仰赖联合国、二十国集团(G20)、国际和地区组织,积极发挥磋商协调作用,避免各自为战、相互攻伐、以邻为壑。世界卫生组织等专业机构在抗疫当中冲锋在前,正是关键时刻,更不能削弱和背后拆台。只有各方协力,才能早日走出阴霾。
作者是上海社会科学院
国际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