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报社评
西方多国疫情略见放缓,渴望“回归日常”声音浮现;香港新增病例近日回落至个位数,诸如复课等社会基本运作,何时适合逐步恢复,相信很快亦会成为讨论焦点。疫症大流行,不会像SARS那样骤来骤去,人人都得面对现实,未来一年半载要活于病毒随时突袭的阴霾下,衡量防疫措施收放,未必能以连续28天病例“归零”为准则。欧美疫情尚未真正显着缓和,香港疫情短期仍有可能反覆,刻下仍非“松绑”时候,可是各方始终要思考,疫苗面世前怎样“与疫共存”,一边坚持防疫,一边视乎疫情让社会经济适度运作。政府考虑“松绑”的前提,应该是深化抗疫部署,务求在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三方面做得比现在更好,令人对放宽防疫措施有较大信心。
病例28天归零考验大 抗疫常态化长线应对
全球确诊病例直逼200万,欧美成为焦点。最近意德法等国疫情似有放缓迹象,较早采取限聚令、停业令等社区防疫措施的一些国家,诸如丹麦和捷克,确诊病例比早前显着减少,两国已宣布会逐步“松绑”,包括放宽居家令及复课。美国方面,纽约州长科莫声称,当地疫情最坏时刻已过,总统特朗普宣布成立委员会,筹谋何时恢复国内经济活动。香港方面,限聚令、停业令等颁布已有两周,新增确诊病例连续数天降至个位数,当局表示本地疫情仍然未能放心,为免前功尽废,现时并非放宽入境管制时候,至于本月底开考的中学文凭试(DSE),相信很大机会如期举行。DSE考试影响上万学生升学前途,亦是关乎正常社会运作的重要环节,倘若无法如常举行,骨牌效应影响很大,惟大批学生聚集考场,疫情防控确是一个考验。3月下旬香港疫情严峻,不少人关注 DSE能否顺利开考,可幸疫情及时纾缓,为开考创造了有利条件。
非常时期需要非常手段。这次瘟疫百年一遇,面对疫情高峰,当然要以人命为先,竭尽全力遏制病毒在社区扩散,可是疫情对经济和民生的冲击亦不能忽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测,全球“很能可”经历19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衰退,估计今年全球经济将萎缩3%。香港作为外向型经济体,国际交流停顿对香港打击极大,至于停课、停业和限聚令等防疫“非常手段”,对社会正常运作影响更是非同小可,即使这些防疫措施效力强大,也不可能长期持续,否则会扼杀民众生计,普罗大众亦很难像过去数周般,长期处于高度紧绷状态。
这次疫情有别于SARS,不大可能数月后“自然消失”,较有可能像波浪起伏般来袭,高峰期与缓和期反复出现,就算短暂能够切断社区传播链,确诊病例暂时“归零”,之后又可能因为外地爆疫,港人染疫归来,出现输入病例,引发社区传播。以往专家一般以确诊病例连续28天“归零”,判断疫情是否结束、防疫措施可否撤去,可是倘若这次疫情确如波浪,在疫苗明年面世前,恐怕很难连续28天“归零”,就算碰巧出现了,也不代表本地疫情真的终结。既然未来一年半载要与COVID-19共存,各方就要思考“抗疫常态化”的长线对策。当局需要考虑怎样处理防疫措施收放,在坚持防疫和社会运作之间求取平衡。
及早发现隔离增信心 抗疫须私家医生相助
防疫措施“松绑”,分寸拿揑必须精准。不少专家指出,欧洲疫情只是略见缓和,美国各州疫情走势各异,太早“松绑”疫情易有反覆,甚至给其他地区带来新一波冲击。香港若要放宽社区防疫措施,除了紧盯新增病例数目和社区传播情况,亦需密切留意欧美和内地疫情有否反覆,切忌操之过急。港府放宽防疫措施的前提,应该是深化抗疫工作,在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方面下更多工夫,让公众对松绑有较大信心。政府加强抵港人士的病毒检测、打算利用骏洋邨更多单位作为检疫设施,当然是正确做法,然而还有很多地方可以进一步加强。
香港在病毒检测数量位居亚洲前列,可是目前检测工作主要由公立医院承担,私家医生和诊所可以发挥更大作用。市民感冒很多时都习惯先去私家诊所看医生,私家诊所可以协助收集呼吸道样本,送交当局检测,以便尽早发现感染者。上月初政府扩大“加强化验室监察计划”至所有私家诊所及医院,可是响应的私家医生很有限,一些私家诊所甚至将发烧者拒诸门外,只促病人去看急症。有业界人士声称,医生不愿参加计划,是因为缺乏防护装备、政府支援不足,云云。业界若有心协助抗疫,大可跟政府商量,可以怎样互相支援配合;爆疫初期口罩等防疫物资短缺,私家诊所亦受影响,可是近期本地医疗口罩供应已较充裕,私家医生理应可以更积极支援抗疫,不应作壁上观。
外围疫情风高浪急,香港入境强制检疫措施不能贸然放松,就算考虑到香港是外向型经济体、不能长期“闭关锁国”,日后任何调整,也都要审慎考虑。部分港人热爱旅游的国家或地区,确诊病例看似不多,只因他们迄今所做的病毒检测很有限,真实疫情可能远比想像严重。对于病毒检测工作不严不到位的地区,港府在入境检疫限制方面,应坚持从紧从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