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前瞻“后冠病”时代三大趋势

时间:2020-04-12 07:5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来源:台湾《经济日报》

经济日报社论

新冠病毒疫情感染人数二个月内破百万,达153万人,死亡破8万人,世界从此改变。许多关于“后冠病”世界秩序的讨论,国际意见极为分歧;一派认为原本已经脆弱的全球化会更加式微,一派则指出新冠疫情正好凸显国际合作的意义,比较确定的是全球化的定义及发展将从此改写。

疫情扩散如此迅速,有几个发展看来已经难以避免。第一是“公卫安全”议题受到重视,对全球贸易及投资的冲击难免。如同能源及粮食安全,现阶段关于公卫安全的讨论,也强调“自给率、战备存量”等概念的讨论。粮食及能源安全的自给率制度相对清楚,公卫安全自给率的定义、范围、对象及方式则还在酝酿阶段。未来更可能出现民族主义、保护主义论者藉此理由重新包装,并将这种自给率思维延伸扩大到其他所谓“战略性产业”去。不管未来各国如何定义,任何自给率机制,都是一种排斥外国货、外国人,与全球供应链背道而驰的制度,不利于跨境贸易与投资。

第二是疫情让美国捡到枪,让美中对抗更加难解。美国在经贸及科技对抗的讨伐檄文,大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国家资本主义,30年来假装臣服于国际规则,实际上持续倾全国之力而且不择手段,左手扶植产业及个别公司,右手把外国企业挡在门外。美国认为现有世界规范根本没办法拘束中国大陆,所以一方面要用对抗惩罚来改变中国,他方面要重塑世界规则。在这个背景下,疫情让美国捡到的枪,不是因为新冠病毒来自武汉,而是美方主张中国不按国际规则做事的风格,才使疫情全球蔓延,导致超过百万人感染。

第三是全球供应链的重整加速。疫情爆发前,美中经贸与科技对抗已经使台湾高度参与的亚太供应链面对巨大的拆分压力。新冠疫情再度凸显出不同供应链的脆弱点。人祸加天灾接续而来(况且天灾使人祸更加难解),会迫使供应链重新检讨过去一味追求经济效率极大化的布局模式,纳入更多透过分散来源、收回外包等以确保供应稳定的考量。除了这种因利己而自发的动力外,各国政府为追求自给率而祭出的诱因,加上美中贸易及科技冲突的压力,都会使供应链朝向分散来源、提高备援、接近市场等方向调整。

以上三个“后冠病”时代所可能出现的结构性改变,可能的情境是同步发生而且互为加速动力。不过若断言这样的局面代表全球化的结束,或许过于轻率;比较贴切的说法,可能是全球化定义的调整。例如各国追求医卫自给率,还是需要来自台湾的工具机、原料药;中国的不织布;美国的专利及德国的控制器。又如供应链改组后,改变的主要是改善集中度问题,而不是放弃供应链结构,过程中可能会有部分供应环节从此永远退场,但新的环节又会带来机会。

面对变局,台商的弹性与柔软度一向不是问题,更应主动掌握先机,藉此机会修正过去的错误,掌握“后冠病”的新全球化机会。

赞一下
(17)
39.5%
赞一下
(26)
60.5%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