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透视
2019冠状病毒已经搅得这世界够乱的了,没曾想中国出口的抗疫物资惹来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质量门”事件。西班牙、捷克、菲律宾等国相继指中国生产的冠病检测试剂盒存在可靠性问题,检测效果不佳;接着中国出口荷兰的一批口罩也不合格,荷兰当局已下令收回首批发放给医院的60万只口罩。
这些消息令世界哗然,检测试剂盒的可靠性直接决定冠病感染者诊断的准确性。高质量的防护物品更关系到抗疫最前线的医护人员的安全保障,不合格的口罩让他们在救治病人的高风险环境中失去屏障,其后果可想而知。
事后中国官方发布消息,认为他国对中国抗疫物资的质量问题的质疑并非完全正确,例如一些检测试剂盒准确率不够,是因为使用不当所致;个别国家之后也对不实指责道歉。
虽然4月2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例行记者会上,针对出口荷兰的口罩不合格的报道给了明确回应,但是在全球抗疫的这个节骨眼上,还是不足以打消外界对中国制造的抗疫物资的疑虑和负面影响。中国认为中国企业加班加点、夜以继日地生产,就是为了能够向他国提供更多急需的医疗防护物资,这种努力不但没有得到尊重,反而饱受诋毁。
这种双方意见南辕北辙的诡异现状,撇开中国认为的西方固有的政治敌意不说,笔者认为还是须要平心静气地究其实质,回归产品和市场本身来分析。常言道,苍蝇不会叮无缝的蛋。
中国虽然是世界公认的制造大国,但产品多以廉价占有国际市场份额,质量上离国际公认的高标准还是有差距的。笔者想以多年在跨国企业从事品质管理的经验,从以下几方面分析风波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一、产品订货标准。“质量”风波中的抗疫医疗产品是按何种标准(或协议)供货的,实物质量是否满足订货要求。如果不满足,毋庸置疑,那就是不合格产品。一家具备出口条件的厂家,首先须具备能按出口国的标准或指定的协议要求来生产供货。这就必须彻底了解标准的每项规定条款,包括注释以及所有引用标准的条款。
中国很多企业在对国外标准解读方面是有欠缺的,与欧、美、日等国标准相比,中国的国家标准较宽松。因此,如果没有很好地解读买方的订货标准,不出问题只能说是有幸运之神眷顾了。据悉,在西班牙惹出风波的那家企业,在2019年首次公开售股(IPO)招股书中明确表示,该企业始终专注于食品安全快速检测领域。这与医疗检测领域有很大的偏差,如此短时间内要完全消化不同行业的国外产品标准及引用标准是比较有难度的。针对特殊产品,不仅须符合产品标准,还要符合下游用户所使用的行业标准,那就更须要花细功夫了。
二、满足用户使用要求的产品实物质量。好的产品,不仅满足标准,还要满足用户使用。高端产品往往实物质量高于订货标准,且有非常好的稳定性,也就是生产厂家在生产过程中的内控标准比较严格。因此,不同的企业,按同样的产品标准组织生产,实物质量也不尽相同。
好的企业,不仅有好的产品质量,还要有好的服务质量,当产品质量相差无几时,这时的竞争就体现在服务上。在客户采购前、采购中和发货后,供方应提供一贯制服务。供货前了解清楚对方的使用和评判方法;主动告知产品的使用说明,并在成品包装里附有清晰的产品说明书。所有这些才能确保用户正确使用产品,让用户满意,避免因使用不当而引起不必要的纷争。尤其是目前出口抗疫物资,不仅涉及企业自身的商业口碑,更代表了国家的形象。
三、资格认证。突发的疫情导致海外医疗物资需求暴增,有媒体爆料,不少中国企业临时抱佛脚,以期通过中介快速取得目前最火的欧盟欧洲合格认证(CE)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认证,一时间鱼龙混杂。对此,中国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发布公告,自4月1日起,出口冠病病毒检测试剂、医用口罩、医用防护服、呼吸机、红外体温计的企业,须获得国内认证资质方可出口。而熟悉欧美法律文化的都知道,想要进入欧美市场,首先要好好衡量产品是否真正过硬,其次要好好衡量是否有足够的讼诉能力,其三要做好赔钱和身败名裂的准备。
目前全球疫情泛滥,防疫物资仍然是一块诱人的“蛋糕”。疫情当前,作为一个生产医疗产品的企业,要有最起码的良知,切勿利字当头,疫情过后,才能行稳致远,把握机遇打出品牌。
借用《双城记》开头的名句:“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也是愚蠢的时代。”这也是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关键时代。
作者是新加坡矿业公司前高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