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泽玮:观察东南亚 当信仰遇上病毒

时间:2020-04-08 07:52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观察东南亚

●冠病19疫情

2019冠状病毒疾病疫情当下,世界多国进入维持社交距离的关键时期,能不能早日见面,就看人们能不能坚持守护至少一米的距离。

在这艰难时期,大型宗教集会是否成为防疫缺口再成外界关注的问题。毕竟从亚洲到中东,从欧洲到北美洲,大型宗教集会曾多次成防疫漏洞的新闻主角。

科学抗疫 vs 宗教抗疫 

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大城堡回教堂聚集1万1600人,是当地最大感染群。原定在印度尼西亚南苏拉威西省戈瓦市举行8000多人的集会,经官方多次劝说后终于取消,但好几千人已经聚集。主办方被问及是否担心出现传染风险时称,“我们更害怕真主。”

台湾“妈祖绕境”每年吸引百万人参加,活动为期九天,全程约340公里。主办方镇澜宫董事长颜清标一度宣布绕境照常举行并强调“妈祖会保护”,活动最终在舆论压力下延期。

在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地,弥撒在疫情蔓延时如常进行,并按天主教传统举行亲吻圣像仪式。在美国,之前周末仍有大型教会不顾居家令,执意举行大集会。佛罗里达州一名牧师对信徒说:“你或许会在别处染病,但不是这里。”

学者:科学与信仰不矛盾

科学与宗教的爱恨情仇存在已久。在冠病疫情肆虐的当下,“科学抗病”和“宗教抗病”的拉扯再次浮现,因为即便在科学至上的21世纪,人类在疾病面前从不曾完全单纯依赖科学,宗教信仰总会扮演一定角色。

对亚细安国家来说,马国和印尼情况堪忧。马国是目前冠病确诊病例最多的东南亚国家,印尼则是死亡病例最多。当然不是每个病患都出席过大型集会,但疫情之严重让人想起这个老问题:信仰与科学必然存在矛盾吗?

新加坡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院研究员诺沙里尔·萨阿博士(Norshahril Saat)在回复《联合早报》询问时分析指出,在回教教义中,科学和信仰其实并不矛盾,问题不在宗教本身,而在于宗教社群的思考模式。

诺沙里尔说:“我们可以批评保守和宿命论思维的回教思想倾向,但不能指责宗教本身。保守和宿命论者认为,祷告就足以让他们免于受病毒感染,这跟宗教教义背道而驰。宗教教义鼓励人们在信仰真主的同时,也运用科学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在回教教义中,科学与信仰并不矛盾。”

诺沙里尔认为,当下是教导人们关于科学的重要性的时候,相信更多回教徒已在疫情中学习了。

当信仰遇上病毒加政治

当信仰遇上病毒,抗疫工作变得复杂;当信仰遇上病毒加政治,抗疫工作变得难上加难。

《雅加达邮报》报道,因为印尼去年总统选举的伤口还未愈合,有一部分人不只以宿命论思维去理解宗教,还因政治原因而拒绝响应政府要求保持社交距离的呼应。在西爪哇万隆,就有一部分人拒绝听从政府指示关闭回教堂,因为他们还是不接受2019年总统选举成绩。

另据《纽约时报》的评论文章称,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疫情暴发初期轻视风险,多次不理会专家的医学判断,这与他个人的宗教信仰无关,而是因为他要与支持共和党的保守宗教主义者保持一致,这些拒绝相信科学的保守宗教主义者,正好就是他选票的来源。

随着美国疫情不断恶化,特朗普已不得不改口,从原本轻描淡写的“当作流感就好”改为凝重的“一场瘟疫”。4月1日发布的最新推算显示,美国在未来数周至数月,因疫情而死亡的人数可能介于10万到24万人,特朗普形容“未来两周会惨如地狱”。之前,他已宣布延长保持社交距离等抗疫措施至4月30日,以减缓病毒传播的速度。

疫情当下继续守护信仰

保持至少一米社交距离,可说是冠病疫情给全球人类带来的最大改变。“一米”冲击生活的方方面面,把居家办公,网络上课、网上运动,网上购物等变为生活常态。

信仰也不例外,世界各地不同宗教组织也做了零活变通的安排。

在新加坡,回教堂继续关闭,星期五祷告会也暂时取消。诺沙里尔说:“回教徒已接受必要的调整,这是痛苦的决定,但必要时得接受,大家在家中和亲人继续祷告及学习。”

印尼第二大回教组织回教传教士联合会发出通知,在来临的一个月,如果疫情未改善,回教徒可在家中进行斋戒月期间的晚间祈祷。回教传教士联合会还建议,今年不举行一般在回教堂里或在露天场所举行的开斋节祈祷仪式。

据BBC报道,在非洲、欧洲和北美洲,部分天主教教堂已改变弥撒方式。神父不再把圣饼放在信徒舌头上,而是放在手中,也不再使用公用圣餐杯盛酒,在表达和平的仪式中,会众也不再握手。

疫情当下,守护一米和守护信仰并不相悖。

加利福尼亚州圣地亚哥磐石教会已转向通过网络直播崇拜仪式,牧师迈尔斯告诉信徒:“虽然我们相隔很远,但我们的心靠得很近。”

这句话跟台湾宣传一米社交距离的口号有异曲同工之妙:“爱有多深,距离有多远。”

赞一下
(14)
73.7%
赞一下
(5)
26.3%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