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恩泽
中国在疫情下意外红火的行业,莫过于“口罩制造”。
来自天眼查的数据显示,截至3月18日,中国共有4万7000家经营范围包括口罩且在正常经营的企业,其中有8950家是在1月25日疫情开始暴发后新增的。
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疫情暴发之初,口罩市场严重供应不足,一度出现疯抢的局面。精明的商家瞧准了这一商机,紧急启动口罩生产。
眼下的口罩生产大军,主要是三拨人马,一是生产口罩的老厂,二是与口罩相关的医药卫生企业,三是与口罩原本不相干,但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如格力、比亚迪等。
口罩的暴利立马显现。有一家企业每天能生产50万个口罩,每个成本只需1元(人民币,下同,约2角新元)左右,卖3元一个,一天就有100万元净利润收入囊中。
红红火火的口罩制造形成了一个又粗又长的产业链,即时通信平台QQ上集结了数百个与口罩相关资源相对接的群,大呼小叫卖口罩、口罩机、口罩核心原材料熔喷布的人,三教九流,云集其中,有不少是倒爷。上百万人疯狂进场炒作,导致口罩产业链中的生产原料、机器设备等,价格开始猛涨,甚至一张口罩机图纸竟被炒到5万元。
一个原本应急的口罩制造行业立马泡沫四起,正渐渐失去其朴实的本色。而且随着市场供应量的增加,红红火火的口罩制造或将维持不了多久。
就目前而言,国内市场口罩已基本满足需要。
中国国家发改委3月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月29日,包括普通口罩、医用一次性口罩、医用N95口罩在内,中国口罩日产量为1亿1600万个。
但进入3月中旬后,实际产量保守估计已经达到了2亿个。目前,消费者在普通电商平台和药店都能限量买到口罩,一次性医用口罩的价格多在2.5元到4元不等。
随着疫情分区域差异化防控举措的实施,许多疫情轻微的地区将告别“戴着口罩”工作生产生活的模式,口罩需求量将逐渐减少,消费者只须储备少量可反复使用的口罩应急。
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安全健康防护用品委员会会长雷利民认为,4月之后,如果疫情得到根本的控制,口罩的需求会下降。
行业和基本共识是,口罩的需求高峰会延续到4月份。再乐观估算一下,延长到5月或6月,下半年呢?
届时,许多生产口罩的企业要准备后事,尤其是后挤进来、根基不牢的中小企业,当口罩出现生产过剩、利润急剧下滑时,危机就要到来。
出口也不容乐观。首先是中外的国情不同,国外防控疫情还没有全民戴口罩的考虑,一些欧美国家不主张健康的人戴口罩,口罩只限于患者和医护人员,所以国外需求量远低于中国。
再者,不是想出口就能出口的,且不说出口的门槛有多高,进入美国市场需要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认证,进入欧盟市场需要欧洲合格认证(CE),而且审批环节很多,再考虑国外审批机构的官僚拖延作风,待拿到批文,疫情恐怕已经过去。
但是,冠病疫情的不确定因素很多。中国疫情防控正进入“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关键期,全球疫情正开始蔓延期、扩散期,口罩是防控疫情的必备物资,一切意外都有可能。
也许口罩制造的红火会延续一定时间,但企业要早作打算,口罩制造,疯狂之后怎么办?除了生产口罩的龙头企业,其他后加盟者,把企业的生存押注在口罩上是不明智的。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制造有一个痛点,就是喜欢跟风,一哄而起,又一哄而散,前脚踩油门,后脚又踩刹车。口罩制造会不会重复多年前中国制造走过的老路,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是中国财经媒体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