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 2020年3月25日
在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技以及交通与通信的迅速发展,全球化浪潮势不可挡。全球化促进了资本、货物与人员的流通,并通过比较优势与互通有无,达致经济效率的最大化。在多边合作的架构下,全球化冲破了国界的藩篱。然而,最近几年来,全球化却遭遇了极大的挫折。
经济效率的最大化,导致了分配不均的问题。随着全球经济增长的放缓,保护主义以及民粹主义抬头。不少国家从全球化倒退到狭隘的民族主义,助长了排外的情绪以及地缘政治的冲突。与其通过比较优势互通有无,主要经济体建立起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并掀起了贸易与科技战。与其进行区域整合以及经济一体化,一些区域组织面临解体的厄运。这股反全球化的逆流,影响了全球的生产以及供应链,也动摇了二战后的国际秩序。
最近,冠状病毒席卷全球,再度使全球化受到重创。疫情从中国开始,迅速蔓延到世界各地。目前,疫情重灾区已从中国移向欧洲与美国。这场疫情迫使至少35个国家及地区的政府,实施不同形式和程度的封城锁国措施。虽然这是堵住输入型疫情而不得已采取的手段,但受灾国限制人员流动以及关闭边境的做法,导致全球化受困围城。航空公司停飞以及旅游业停顿,成为全球化停摆的标志。
此外,疫情一波一波地扩散,影响了全球的生产链以及供应链。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意味着全球的生产链紧密相接。一旦链接出了状况,整个生产链就可能瘫痪。当中国疫情进入高峰期时,韩国以及欧洲的汽车厂因为中国零件供应中断而被迫停产。虽然在美中贸易战后,一些企业已经重新布置生产链,但是疫情在全球扩散,替代的生产链还是难以无缝操作。
另一方面,这一次的疫情颠覆了全球化下互通有无的游戏规则。疫情恶化导致防护配备短缺以及对粮食供应中断的忧虑。不少国家禁止口罩的出口,而封城锁国的措施也影响货物的供应。换句话说,即使有钱也不一定能获得物资的供应,而向来没有供应问题的口罩,顿时成为抢购的战略物资。因此,不少国家开始检讨物资的储备政策,并加强自给自足的能力,即使这不一定符合全球化下经济效率最大化的原则。
尽管全球化受到冲击,但它还尚未终结。不过,保护主义以及疫情将改变我们对全球化内容的认知。
李显龙总理最近接受《澳大利亚人报》访问时指出,把全球化推到逻辑的极点,意味着全球完全无国界,而各国在重要物资如电子或甚至食物的供应完全依靠单一来源。在疫情肆虐下,这个构想将“受到严密的检视”。他表示,这次的疫情将使许多国家重新审视它们所能接受的全球化以及相互依赖的程度。
他举例说,这次的危机对口罩需求殷切。在另一场危机,短缺的可能是别的东西。“我们必须问,要怎么做才能保障自己的安全”。
不过,李总理强调,即使我们在物资供应方面多元化以及对人员流动实施管制,但把自己封闭起来,并希望这样就坚不可摧的想法,是不务实的。
疫情在全球蔓延,不仅夺走了许多人命,而且导致经济受到供应以及需求的双重冲击,全球可能陷入经济衰退。此时此刻,全球更应该加紧合作与协调,共同抗疫,并确保经济与金融市场的稳定。
疫情过后,全球化的内容将有所不同,但没有一个国家能成为孤岛。这场疫情使人人自危、生产以及供应链断裂,并引发金融市场的失序。尽管全球化看似受困围城,但疫情危机也凸显了资本、货物以及人员流通对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