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点 海腔新调
●冠病19疫情
两个多星期前,我在北京发烧了。疫情正在全球扩散,尤其是北京境外输入病例增加,连续两三天体温在37.4摄氏度上下徘徊,让人有些不安。
1月下旬以来,正常体温成为必备的“通行证”,进出小区、到超市购物、参加记者会,都要先通过体温检测这一关,只要超标就寸步难行。这次发现到自己发烧,也是由于体温超标被商场拒于门外,用同事的话说,“现在发烧到哪儿都会被歧视”。
虽然觉得自己不至于感染冠病,但为了不被“歧视”,也本着对自己和社会负责的态度,我决定去看医生。
看病的第一站是一家我熟悉的私人医院。这家医院没有专门的发热门诊,但电话上同护士沟通后,得知“37.4度不算发烧”,而且我近期都在北京,没有湖北和境外返京人员接触史,可以正常前往就医。
看诊的医生问了我的身体情况,给我做肺部听诊检查,得出的结论是冠病的可能性很小。
确定不用做冠病检测吗?看到我忧心忡忡的样子,医生告诉我,如果可以的话,她会给我做核酸检测,解除我的担忧,可她的医院没有资质,但即便我去了有资质的医院,因为发热没有超过38度,我也达不到做检测的标准。
于是,我带着医生开的退烧药和润喉药,还有“这几天尽量不要出门,在家继续观察”的嘱咐,结束了我在北京的第一次看病。
但身体显然对这样的结果不满意,连续吃了三天药,我的体温越来越高,而且全身比之前更乏力。在朋友的建议下,我去了北京一家有发热门诊的涉外医院。
根据诊治流程,我在医院门口的测温点接受了集中筛查。护士询问我的旅行史后给我测量体温,这一次是37.6度。真是尴尬,医院发热门诊的收治标准是37.8度,我的体温居然不达标。
护士打电话给发热门诊部,确定无法接收后,又打电话到普通门诊询问。虽然听不到电话那头的声音,等候在旁的我大致从护士的话中猜出,我的体温很不巧,又达不到普通门诊的发热标准,也无法到那里就诊。
外国人在中国看医生本来就不方便,好不容易找到一家涉外医院,既不能看发热门诊,也不能去普通门诊,难道就这样求医无门?
好在护士看到我心急如焚,再度打电话给发热门诊部,把我的情况从头到尾详细解释一遍,也把普通门诊拒收的情况描述了一番,终于帮我敲开了发热门诊的大门。
这番在北京看病的经历实在有些吊诡。原以为疫情之下,所有发烧的患者会被高度重视,尤其是我已连续低烧快一个星期,商场都将我拒于门外,难道不应该接受检测,或是接受医学观察?没想到我差点遭遇“踢皮球”,连医生都看不上。好在第二次看医生吃了抗生素后,确信发烧是因为扁桃体发炎,炎症退去后,超标的体温降了下来。朋友听了我的看病记,开玩笑说:“现在的重点是零新增,北京的大好形势怎么能让你给破坏了。”
过去一周,虽然输入病例在增加,中国国内却不断传出“零”捷报,本土新增病例几乎绝迹,确实是形势一片大好。官方昨天也宣布,封城超过两个月的武汉将于4月8日解封,相当于正式官宣第一阶段的国内抗疫取得胜利。
稳定的疫情下,人心似乎还不稳定,尤其是近期海外疫情严峻,“倒灌”病例不断增加。有舆论担忧,一些地方可能为了保住“零增长”,有意瞒报信息、不愿收治病患,还有一些出院后“复阳”的病患没有被及时通报,存在疫情再现局部暴发的风险。
这些担忧不无道理,毕竟中国官场长期存在政治凌驾一切的现象,武汉早期在疫情披露上的不及时、不充分,一定程度上也是政治压倒医生警告的结果。现在各地都迫不及待希望取得抗疫胜利,尽快让经济生活秩序恢复正常,地方上能否实事求是,真的如中央强调般如实发布疫情信息,甚至不畏通报新增病例,也是对中国官场风气的一次考验。
疫情全球扩散,中国抗疫进入“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第二阶段。成功击退本土疫情后,中国现在的防控形势比很多国家都好,但这并不意味能放松警惕,如果官方能保持信息透明,做到科学决策,多一点实事求是,多讲一点科学,不要再为了其他目的而淡化、回避现实,相信在严峻复杂的形势下,依然能继续保持良好的抗疫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