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席
“锁国”“封城”“隔离”等新常态最终会随疫情好转及经济受创而被迫解锁。问题是:要等多久?
这年头,距离是美。
冠病病毒疯狂乱窜,人与人之间要保持“社交距离”,国与国之间也可选择保持“社交距离”,这个手段就叫“锁国”。
乱世中,全球对“锁国”进行了新的演绎。“锁国”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闭关自守、不与外国进行文化、经济、贸易等交流的孤立主义,而是作为一种防堵病毒传播的边境管制手段。
“锁国”去到极端是双向“落闸”,外国人不能进来,本国公民不能出去。欧洲的意大利、西班牙、法国;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和文莱;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北美洲的加拿大等都进行不同程度的“锁国”。据法新社统计,全球至今有约5亿人受各种出行禁令和措施的影响。
对新加坡人来说,心理冲击最大的当然就是北方邻居马来西亚决定将边境上锁。长这么大,记忆中新柔长堤或大士通道都不曾关闭。
看到面簿上一张张关卡车子排长龙的照片以及一张张拧着行李连夜直奔新加坡的无奈表情,顿时涌上一种莫名的违和感。我们处在非战争的和平时期,为何感觉看到了“逃难潮”?
了解新马特殊关系的人肯定要问,关卡关了,接下来怎么办?说是关两周,谁知道两周后开不开?生活物资和食品供应倒是其次,新加坡政府不就一直强调我们的食品供应来源多元化吗?但民间往来怎么办?夸张一点地说,新马人民至少两周要变成东北亚的韩国与朝鲜,暂时天各一方。
每天据说有大约30万人从新山过来新加坡 。其中包括大批马国劳动力,他们可能是我们熟悉的保安人员、巴士车长、小贩摊助手、生产线员工或美发师等等。
如果马国员工回不来,对新加坡而言,我们的经济跟日常生活肯定受影响。对马国人而言,14天内或更长时间无法上班,工作还保不保?这种不确定性让人很煎熬。
社交媒体上,有网站打出“新马断交?”“新加坡会断水断粮吗?”等耸动标题,也有人发出“新马二次分家”的感叹。新加坡人从小被政府灌输忧患意识,说小国有多脆弱,小国没有太大犯错空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马国突然锁国,所有忧患意识即刻从“意识”变成“行动”——去超市抢购粮食和日用品。
另一种行动也很快出现,政府出面保证食物供应充足,政府与个别公司也快手解决马国员工在新加坡的住宿问题。往好的一面想,新马两国一衣带水,如果马国疫情严重到须出动军队去对付“趴趴走”的人,须祭出“锁国”的极端手段,那还好这把锁是马国政府主动锁上的,不是新加坡。
因为一个病毒,全球仿佛经历第三次世界大战。不同的是,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各国不是相互掠夺城池,而是各自封城锁国。
有舆论担心,“病毒全球化”会把“经贸全球化”攻至残废,一旦抗疫的封城或锁国政策奏效,有可能加剧反全球化趋势,特朗普未竟之志,竟是一个病毒帮他完成。
这未免言过其实。从积极角度看,疫情蔓延凸显的是各国政府治理能力不足的问题,以及全球无法及时联手遏制疾病传播的危机。
锁国只是一种外在形式,面对危机,我们需要的内在精神还是合作,不是孤立。大流行病当前,我们需要一个远大于经济层面的全球化。
“锁国”“封城”“隔离”等新常态最终会随疫情好转及经济受创而被迫解锁。问题是:要等多久?
唯有等到无病例或少病例吧。在这过程中,肯定还要经历多场无硝烟战争,包括民主与专制管理的拔河、假信息之战,宗教与科学的矛盾,以及个人行为的放任与约束等。
个人行为其实起很关键作用,现在绝不是趴趴走的时候。新马人民一起加油吧,唯有学会保持距离,我们才能继续在一起,唯有暂时忍受不自由,我们最终才能重享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