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本纳鸟同林 大难临头婴城自保

时间:2020-03-21 09:26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香港明报社评文章称,世卫宣布新冠病毒疫情在全球达到大流行级别,欧美各国采取逐步升级的边境控制措施,终有一天会演变成全球人员流动完全静止,这对控制疫情有何作用,有待观察,但国际贸易也会大幅压缩,长远而言,全球化将会受到重创,地缘政治因此产生变化,世界格局的转变,可能已经悄然开始。

全球化从国际层面组织生产系统的角度看,一个手机,从设计到零部件装嵌成制成品销售,数百个工序可能是由几十个国家的不同单位分工完成,由于贸易壁垒的放宽以及物流的便捷,使各种生产要素发挥得淋漓尽致,利用靠近原材料生产国到靠近消费市场,以及工人与设备的专门化等等因素,组织成一个严密的国际分工大网络。

疫情扩大,首当其冲的是某个地区的生产停顿,生产链条某个环节的延误,整个生产也会受到严重影响,比如全球药业都依赖中国的化学原材料或半製成品,由于中国工厂停摆了一个多月,美国和印度的製药厂几乎要停工;德国汽车的某个零件完全依赖意大利供应,疫情导致德国汽车厂生产暂停。全球化本来的优点是减少重複建设以降低成本,由于过度依赖单一地区或某一专门化的工厂,这次疫情的影响,立即浮现。

全球化的另一个好处是产量取决于市场需求,各个环节都毋须库存,产品成本可以大幅降低且减少浪费,条件是信息及时,国际交通顺畅。而今疫情出现,人们居家工作,信息还可以经互联网通达全球每一个角落,但国际物流则严重受阻。货物因飞机航班大减而付运困难,各国封闭边界,虽然运送货物的车辆大都不受限制,但货车司机不愿意冒险,而导致运量下降。

全球化生产链 突遭疫情阻断

最大的问题还在于国家的政策,欧盟经过多年磨合成为单一市场,疫情一来,法国和德国首先禁止口罩和防护设备出口,这种出于自保的政策,为行之有效的国际贸易筑起藩篱。人员流动由要求过关后隔离,到干脆限制所有外国人入境。产品研发到生产,虽然可以通过网上沟通解决,但某些环节还是需要人员在现场执行的,人员流动被禁止,国际分工生产的秩序也会严重受阻。即使这些封关政策会伤及盟国及近邻,为控制疫情也在所不惜。

受疫情打击最大的是落后国家,这些国家往往医疗系统落后,因为缺乏专业人员和仪器,难以应对疫情,而这些国家原来是原料出产地,或是因为工资低廉而成为製造业生产地,生产链条因为疫情阻断而停工停产,无疑是雪上加霜。

诚如一些论者认为,新冠病毒疫情不是全球化的结果,人命关天,各国政府临时推出限制措施情有可原,只要疫情这个妨碍全球化的因素消失,各种限制消除,全球化的国际分工生产安排,也会恢复或者重新建立,因为企业仍然会得到全球化的好处,消费者也会继续受惠。

然而,影响全球化的另一个更大的政策因素,早在疫情出现之前已经阴霾满布。美国总统特朗普以“美国优先”作为竞选纲领,上任后向全球多国发动贸易战,这个战略目标逐渐发展到极致,当中国疫情开始的时候,美国商务代表罗斯表示,相信病毒在中国爆发会加速美国企业将生产搬回美国。当美国的药业生产商由于中国原材料断供,一些鹰派主张将药业上升为国家安全产品,要求制药商减低对中国的依赖;当新冠病毒疫苗成为唯一的救命灵丹,特朗普出巨资引诱德国一间药厂将研发部门迁到美国,招致德国总理默克尔发声明反对。

过去国际贸易的限制措施,是两大阵营出于意识形态的分歧而人为设置,国际分工亦因此受阻,无法使生产要素有效配置,随着冷战结束,各种藩篱被拆除,催生了全球化。新冠病毒疫情如果只是对全球化生产模式的临时障碍,并不会影响大趋势,正如“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的比喻,全球化在疫情消退后还会继续容光焕发,最可怕的是冷战重临。

新冷战重创经济 比新冠疫情可怕

种种迹象表明,美国对国际贸易和人员流动设置的限制,是藉疫情强化了原来已经开始执行的“美国优先”国际战略。疫情结束后,全球经济重创,美国抵御经济萧条的能力又比其他国家差,恐怕会变本加厉,对全球化的恢复设置重重障碍,中美贸易战战火重燃并非没有可能,欧洲与美国的矛盾加剧也不能避免。

全球化一旦倒退,美国可以其影响力垄断更多的资源和生产要素,画地为牢继续做霸主,而欧盟作为一个大集团、中国具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大市场,还可以在地区范围继续运行“局部全球化”的国际分工,生产成本可能略为提高,但不至于受到严重拖累。最难过的是小国和落后国家,他们的发展空间将会受到威胁。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局面势成水火,共赢共荣的希望将成为泡影。

赞一下
(23)
88.5%
赞一下
(3)
11.5%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