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冠病改变全球化内涵

时间:2020-03-18 09:52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来源:台湾《经济日报》

冠病疫情肆虐全球,欧洲疫情已超过中国除外的亚洲;美国疫情也迅速恶化,股市巨幅震荡,冲击全球金融市场,逼得联准会一口气降息4码来挽救经济。美国先前错估情势,未能掌握防疫时机,让情势一发不可收拾;是否会追随意大利,恶化成另一个“武汉”,已引起各方关注。特朗普总统终于在3月13日宣布美国进入紧急状态,将提供500亿美元进行抗疫。台湾已将中港澳、韩国,以及欧洲、中亚等共71国列入三级警示,要求国人非必要避免至当地旅游。这些发展显示,疫情在全球仍在扩大。

疫情严重程度已远超过2003年的SARS,这种现象似乎可用来支持一种观点-“全球化”是本次肺炎疫情严重的一大推手,因此,冠病疫情可以被视为全球化的重大挫败。具体而言,无远弗届、成本趋廉的国际海空运输衍生的国际旅游、国际贸易与投资产生更密切的商务互动,以及愈来愈少的边境管制,都让疫情轻易扩散到全球各地。这种观点自然获得一种推论:为减少类似的病毒风险,各国应提出适当政策达到某种程度的“去全球化”(de-globalization),或反全球化(anti-globalization)。

例如,由国家设立法规,要求境内所有企业,甚至家家户户,及所有的入境和出境者,都必须随时维持适量控制疫情所需设备(如口罩、酒精、防护衣);和国家安全有直接相关的货品,必须在国内维持相当的安全存量和生产活动,若相关企业欲对外投资,须缴交适当的“国家安全税”;产业共用的关键性零组件,须维持高比例的本国生产;和疫情控制有关人员,进出国境必须接受特殊管制,以避免缺乏适当之防疫人力。

然而,就算上述作法真被某些国家建立,其实也只是增加全球化的成本,顶多稍微减缓全球化的速度,不可能因此造成“去全球化”或“反全球化”的效果。

类似美国特朗普政府发动的美中贸易战,因分割全球生产链成为“泛美”和“非美”两套供应链,因失去“规模经济”让各自生产成本大增,才会产生“去全球化”的效果。肺炎疫情或其他病毒肆虐皆属短期现象而会逐渐过去,但美中贸易战之类的贸易战争,才可能恒常持久地成为去全球化的杀手。

但是,危机也是转机,肺炎打击现有商业,特别是人与人接触的经济活动,但也因货品配送和各种服务的需求仍然存在,而带来新的商机;这些新的商机原来都已经存在,但是会因为肺炎严重而快速成长。

他们基本上可以分成三大类:一是因安全防护之需,所使用的“防疫用品”,包括口罩、非接触性的体温量测器、消毒喷液、防疫头罩和衣物等;二是以居家活动代替原来的工作和休闲的所谓“宅经济”,例如居家学习、居家工作、视讯会议、居家医疗、居家娱乐、居家购物、居家餐饮所需的商品和服务,包括5G等网络设备和服务、线上学习和娱乐、电子商务、远距医疗、外卖外送、叫车服务;三是避免肢体接触的“免接触服务”,例如各种公私电子服务系统、由机器人和无人机提供的报到、送餐、送货、现金收支、单人座隔离式消费场所。

上述因疫情衍生的商品和服务需求,可能发生在国内,也可能来自国外(如来自海外的口罩订单);而如果来自国外,甚至欢迎台湾企业前往投资来降低该国的防疫风险,终究还是属于“全球化”的内涵,因而进一步促进全球化的程度。

因此,答案非常清楚,冠病疫情不会造成全球化挫败;而且在疫情控制后,会因群众为防范未然对生活做出调整,而连带改变了许多产业面貌,并塑造全球化的新内涵,企业界应灵活地从中掌握新商机,政府也该努力扮演好协助的角色。

赞一下
(9)
56.3%
赞一下
(7)
43.7%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