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明:破居安 勤思危

时间:2020-03-18 07:08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2月15日对大部分建国一代来说,是个难忘的日子,78年前的那一天,是三年六个月噩梦的开始。那时我们还是英国的殖民地,不算是一个国家,否则就是我们被日军占领灭国的“国耻日”了。

今年出席在日据时期蒙难人民纪念碑前举行悼念仪式的人,比往年少得多,因为我国受2019冠状病毒疾病“袭击”,拉了橙色警戒,民众受促避免参加人多的聚会,就连下午6时20分拉响的警报,也好像戴上了口罩,没有从前那么尖锐响亮。

小红点55年前在没有资源、先天不足的情况下独立。鉴于日据时期的惨痛记忆,在努力建国之际,也居安思危,除了巩固国防尽量避免战争,1984年吸取了瑞士和瑞典的经验后,开始了全面防卫概念,建立从心理、经济、社会、民防、军事和数码(新加入)六大防卫组成的全面防卫机制。每年的2月15日定为“全面防卫日”,期望大家能记住这个日子,随时做好应付国难的准备。

2001年九一一恐袭事件过后,当外来恐怖势力的参透和袭击逐渐威胁国家安全时,民防与国防发挥了稳定社会的作用。2003年的一场沙斯疫情,带来了另类威胁国家繁荣和安全的事件,挑战了全面防卫。今年冠病的突袭,又不让我们的防卫松懈下来。

从外界各方至今的评论看来,我们的社会防卫还算做得不错,尤其是在没有引起社会恐慌的情况下,2月18日顺利重启“公共卫生防范诊所”(PHPC)计划,以舒缓疫情对医院和医疗体系的压力,可圈可点。不过,国人误信谣言抢购和囤积食粮的行为,令心理防卫失分,而经济防卫也因遇到全新的挑战,显得措手不及;数码防卫则因刚刚起步,所以还没发挥出它的作用。

《左传》的“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谁都会说,但是在太平盛世,当人人都为安居乐业和歌舞升平而打拼时,谁会真的去“思危”呢?即使有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在幕后天天“思危”,它能做的最多也只是提供防卫的硬件和软件,而心理防卫的“心件”,还是要靠国民的信任和自身的免疫力。

其实,囤积粮食、日用品等来防灾是对的,那也是一种“思危”后的未雨绸缪表现,只不过那应该是在灾难还没发生前就进行的,而不是等到最后一分钟才去恐慌抢购,增加社会的不安才对。更何况很多住家设有“防空室”,大可在居安之际思危、防危。

要建立国人对国家的防卫信心是不容易的。基于防卫措施涉及政治、国安甚至经济敏感度等各层面的问题,国家不能把“全面防卫宝鉴”完全公开。就如一部侦探连续剧的剧本,如果一早就把剧本公告大众,就不能产生在关键时刻想要得到的效果。

因此,国人也只能在发生重大事件时,才能看到国家应付灾难的真正能力和实力。国人也只有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国家危机后,从国家如何启动“全政府”(Whole-of-Government)协作机制,带领国人走出阴霾,来增加对国家防卫机制的信心。

无论是从面积、人口、资源等任何一方面来看,新加坡始终是个小国。在国家生存方面,我们不妨就怕输一点,不论国家生活安定繁荣与否,常常来个“破居安”的思维,一旦有了危机感,我们自然就会“勤思危”了。我们应该信赖国家在大灾难还没降临之前,已有一群在幕后默默修炼“全面防卫宝鉴”的公务员。

当我们想到在各种危难时,若需要超出我们个人能力能办到的事或缺少的东西时,在参与演习或在适当时机向当局反映,就能让负责的部门考虑和更新“宝鉴”,在危难时就不会手忙脚乱了。

面对目前这一场疫情,除了提高个人、社会和环境卫生水平,加强自身的心理免疫力,学习从逻辑和科学角度出发,不误信谣言,配合诸如隔离等各种防疫措施,一起协助推广心理和社会防卫,相信我们距离恢复绿色警戒级别已不远了。

(作者是电子工程师)

赞一下
(5)
83.3%
赞一下
(1)
16.7%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