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美联储下猛药 救急难救穷

时间:2020-03-17 09:27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来源:台湾《经济日报》

美国联准会(Fed)继3月3日紧急降息2码,3月12日对金融市场注入钜额资金后,15日又有惊人之举,不仅抢在周日将联邦基金利率的目标区间降到0%-0.25%,还扩大购买资产公债及房贷担保证券(MBS),以阻止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严重冲击。然而美股期指不仅利多不涨,反而被打到跌停,显示市场反应不是“惊喜”,而是“惊吓”。

Fed此举究竟是在“防患未然”,还是“收拾善后”?到底是领先情势(leading the curve),还是落后反应(behind the curve)?

其实近日来要求Fed赶紧将利率降到0的呼吁已经甚嚣尘上,因此这回一举降息4码,并不令市场太意外,因为Fed最原始的功能,就是支持基本的市场机能;一旦金融体系承受压力,Fed就应提供充裕流动性。

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紧绌,至少已经反映在三个层面。第一,当美股重挫之际,美国公债通常会成为资金避险的归宿,即股市跌时公债涨,然而近日却出现股、债双跌的反常现象,显示投资人为增加手中的头寸而不得不抛出公债。

第二,银行业的消息指出,多家超大公司争相用尽信贷额度,许多企业财务主管本周都打电话要求银行提供头寸,抢夺现金唯恐不及,商业票据利率也大幅上升。

第三,金融危机的元凶离不开“债”,这回轮到的是企业债。十多年来的超低利率,使美国许多“僵尸企业”得以苟延残喘。据摩根士丹利估计,全美约六分之一企业的现金流量,并不足以偿还债务的利息,但仍然能够靠发债取得再融资。现在企业界承受新冠疫情扩散及国际油价大跌的双重冲击,终于到了清盘的时候。企业若周转不灵,会发生破产关门,员工失业。

面对金融紧绌,Fed当然必须大举放松信用,但令人意外的却是时机。第一,上周美股虽曾大跌,但周五 (13日)已强劲反弹逾9%,Fed似乎不必赶在休息日出手 ;第二,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17日就要召开决策会议,Fed为何连三天都等不及?“事出反常,必有妖”。经济学界有句名言,“货币政策不是太迟,就是太猛”;而“太猛”,往往是缘自于“太迟”。

目前金融市场当然有理由怀疑Fed了解的实际经济状况,可能比已经反映在经济数据上的情势严峻得多;Fed之前一直强调“一切看数据”,现在可能认为宽松行动已经太迟,所以才会突下猛药。投资人既高度忧虑,又不明实况,自然是先卖再说。

至于此番宽松措施的效果如何?其实并不容乐观。大幅降息是“价化宽松”,扩大购债是“量化宽松”,尽管Fed“量价并举”,但这种普遍性的宽松措施必须靠畅通的金融传输机制(transmission mechanism)方能奏功,银行业尤其扮演关键性的中介角色,而资金最终能否提供给最需要纾困的厂商,仍不确定。

再者,这次金融危机与以往不同,震撼效应并不是从金融市场流向实体经济,而是恰恰相反。肺炎疫情扩散不仅搅乱供给,又窒息需求,企业经常性营收因而枯竭,并产生连锁效应,导致业绩恶化及偿债困难,从而冲击金融市场。因此Fed放松信用只能支持金融业不致崩溃,以免经济雪上加霜,但要想振衰起敝却并不现实。

然而“迟来总比不来好”。面对疫情持续扩散,要支持实体经济不受重创,当然不能全靠央行唱独角戏,政府也必须扩张财政支出;在财政政策落实之前,只能靠Fed先行出手,以时间换取空间。

我们再次强调,肺炎疫情冲击的是实体经济面;宽松货币政策只能缓解流动性压力,让企业界还能够咬牙苦撑;救急或有成效,救穷却难为力 。只要疫情不能在短期内明显缓解,美国今年出现经济衰退恐怕已在所难免。台湾企业界要有度小月的准备,投资人也应抑制抢反弹的冲动。一切看疫情,半点不由心。

赞一下
(10)
90.9%
赞一下
(1)
9.1%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