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点
北看记
中国《人物》杂志本周二刊发读了让人心痛的专访“发哨子的人”,受访者武汉中心医院急诊科主任艾芬,是李文亮的同事,虽然他们彼此不认识。
武汉中心医院是这次疫情中医务人员染病的重灾区,至今已有四位医生殉职,四位濒危。艾芬自称不是吹哨人,是“发哨子的人”,她在专访中透露,去年12月30日下午4时,同事给她看一份上面写着“SARS冠状病毒”的报告,她仔细看了很多遍,吓出一身冷汗,立刻上报医院相关科室,并将报告中的“SARS冠状病毒”这一排字画了红圈传给同学,也发到科室医生群里,提醒大家注意防范。
这个照片当晚就在武汉医生群里传遍了,李文亮传的正是这一份。当晚10时20分,艾芬就收到医院转来市卫健委的通知,警告大家不得泄露消息。隔天,艾芬被医院某领导约谈,她“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非常严厉的斥责。”
再后面发生的事,是艾芬遭到极大的打击,但是又不能对外说,因此只能严厉要求自己所负责科室的医务人员必须戴口罩重视防护,到1月中旬还被医院领导讥讽“自己把自己搞得吓死人”,而她也“眼睁睁地看着病人越来越多,传播区域的半径越来越大”。
2019冠状病毒疾病疫情在中国暴发至今,由于官方1月底以来强力的铁腕防疫封控和救治措施,中国已渡过疫情最严峻的时期,此时病毒肆虐全球,中国反而呈现“风景这边独好”的景象。发达国家对疫情的反应迟钝、麻痹大意引发民怨四起,也将让人更客观、平静地看待中国防疫初期的疏漏与不足。
不过,从12月底到1月下旬中央下令武汉封城前,武汉市、湖北省里又发生了什么?为什么经历过沙斯教训,又有了丰富的医学资源,中国还是错过了控制住疫情的最初宝贵时间?这个过程中,什么人扮演了什么角色,社会大众对于这些问题的追问仍然没有放弃。
就在艾芬专访发表同一天,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武汉市,做了自疫情暴发以来的首次亲身考察。这是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标志着中国“战疫”走向胜利,湖北各城市“解封”日子日渐靠近。巧的是,《人物》杂志的这篇艾芬专访在同日发出,跟官方主旋律的正面氛围格格不入,很快就触发当局全文删文行动。
中国网民则以接力方式、锲而不舍地以多种形式让这篇专访“复活”,不但出现了倒排、侧排、繁体字、英文,甚至有甲骨文、摩斯密码、盲文、韩文、越南文、表情符版。这些版本的游戏成分居多,估计不可能完全反映原文的意思,但是关键字“艾芬”、“SARS”,清晰可见,标记着网民对当局删文的不满、对真相的饥渴,其背后是民众对于舆论受严格监管的长期抱怨。
不论中西方,揶揄调侃、不合作以及记忆,都是民众宣泄不满或曲折反抗的最常用武器。
而从中国舆论监管方的角度说,怎么处理当前的舆论监管问题,也是两难。
一方面,这一波舆情中既反映民众的切实不满,也包含“群众在家隔离时间长了”需要宣泄情绪的成分,习近平在武汉讲话时就要求,对群众情绪要“多理解、多宽容、多包容”;但在另一方面,倘若松一点儿口子,负面舆论很可能再次大水漫堤。
有观察人士指出,官方好不容易取得现在的有利抗疫形势,当然深怕一点差池导致功亏一篑。不论是对待舆论监管,还是对于湖北各地“解封”时间的问题,这种心理都在发生作用。
但长时间的交通、人员、舆论严格管控的成本也是巨大的。前二者会拖延复工与经济重建速度,后者将继续扩大官民鸿沟,加剧互不信任与对立,埋下未来的风险。
本星期二,领导人考察武汉的同一天,武汉作家方方记下:“只有结束,没有胜利”。另有武汉人这么写道:“他们负责胜利,我们负责活着。”
其实,官方并没有自我标榜“胜利”,但这场大疫在许多人心中烙下太深的伤痕,要促进和解,尤其是官方与知识精英和解,前路漫长。一个有助社会走出阴影的办法,就是彻底公布真相。
中国举国坚忍抗疫的历程,确实可歌可泣,外人都为之动容,成果值得各方珍惜。但真心珍惜这份成果之前,须抚平创伤心理,需要官方公布真相,放松监管,官民相互宽容理解,让社会各方面都正常起来。